天气网提供全国国内城市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国际城市天气预报以及历史天气预报查询
当前所在位置 : 天气网 天气生活 城市文化 正文

东营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03-04  来源:天气网  【字体:  

东营目前的“非遗名录”上,拥有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0项、市级项目44项。随着名目增加、文化蓬勃,东营官方和民间都在试图探索“非遗保护”的东营模式。

东营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1、齐笔传统制作工艺

齐笔传统制作工艺2013年入选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源于广饶县南部,因该地区属齐国乐安,故所产毛笔称曰“齐笔”。为广饶县赢得了“齐笔之乡”的美誉。

广饶县大王镇的大张淡、北张淡村一带,是齐笔的主产地,齐笔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拔、梳、剔等150多道工序,正因有了上述精细的工序,才使得齐笔具有尖、齐、圆、健之四德。

广饶的制笔业盛于清道光年间。当时,这一带的北卧石、李璩、黄璩、贾庄、张淡、封庙、韩庄等村的毛笔制作已有数百家。民国时期,制作齐笔的工匠中,涌现出了一批手艺高超的名手。如北卧石村的黄化京,李璩村的傅义三、傅学仁,张淡村的郭凤采,韩庄村的韩干臣等。其中韩干臣制作的“十八学士登瀛洲”笔颇受欢迎。笔匠除了自己肩挑笔箱串书馆、跑商号发销毛笔以外,还出现了专售毛笔的笔店,济南的“成文堂”、“俊兴笔庄”,天津的“育兴笔庄”等,都很出名。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兴旺一时的笔庄,除育兴笔庄外,其余的由于社会变革等历史原因,逐渐销声匿迹。

2、桃木雕刻技艺

桃木雕刻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黄河口地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增长土地的地方,居民大多数是移民,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雕刻艺人,形成了独特的雕刻工艺。

东营市垦利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始料记载元末明初开始有人居住,村庄多形成于明清两代。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到今民间还认为桃木制品可驱除鬼怪,辟邪。而桃则寓意长寿,给老年人祝寿,送上一盘寿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3、九龙翻身

九龙翻身既锣鼓经,流传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每到过年过节,婚庆嫁娶,开业庆典,喜迎欢送,都离不开它。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世代相袭完整的保留到现在。

垦利区流传的九龙翻身打击乐谱颇多,从广义上讲,有大锣鼓、小锣鼓两种。从狭义上讲以基本节奏型为主产生了许多种敲打法。 “九龙翻身”全乐章共有九个节奏型,从一个节奏型转到另一个节奏型上称“翻”,故为“九九翻身”,由于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又被叫作“九龙翻身”。“九龙翻身”以其复杂多变的九种节奏型,循环穿插演奏,急缓交错,变化无穷。欢快激进时,紧锣密鼓,舒展悠扬时,慢捶缓钹;铿锵有力时,感天动地,婉转抒情时,细腻幽深。垦利县的“九龙翻身”与周围地区打击乐的相互促进,给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

4、吕剧

吕剧起源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一带,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演变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山东琴书—化妆扬琴—定名吕剧三个阶段。

1900年,牛庄镇时殿元等一部分民间艺人将山东琴书的坐唱形式发展为化妆演出,以《王小赶脚》为实验剧目,取得成功,初步形成了吕剧的雏形。因演出使用了用竹篾制作的毛驴为道具,故群众称其为“驴戏”,同时亦有“捋戏”、“小戏”等称谓。在近百年的演出实践中,这一来自民间的地方戏曲剧种,得到了长足发展,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统一该剧种的名称,遂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之“吕”字,喻其有“黄钟大吕”之声,又能谐民间“驴戏”、“捋戏”等音,定名为“吕剧”。

热点推荐

HOT
相关推荐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