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它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氛围热烈、节日文化底蕴深厚,那你知道曲靖火把节与孟获有什么联系吗?
《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这个故事中的彝族叛乱首领孟获也确有其人,曲靖古为味县,是南中的建宁郡治,他正是当时南中的首领,号称蛮王。孟姓是南中的一个大姓,原系北来汉族,后融入了当地的土着民族,历史上曾称为叟族、爨族,实质上就是我们后来的彝族。
众所周知,建宁郡古为夷(彝)苗之地,传下的火把节来由有多种说法。一为古时治蝗灾而来,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对火的崇拜,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南诏时登赕慈善夫人殉身于烈火,而对于曲靖最重要的一个说法却是来源于当年孟获与诸葛亮这七擒七纵之战。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孟获受汉族地主雍闿的挑拨,反叛蜀汉。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定后方,好一心讨伐魏国,遂决定亲自南征。他率军来至南中,采取越离太守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心悦诚服。
本来孟获几次被捉拿,不降,依然带领属下跟诸葛亮对抗,很容易引起主帅的愤怒而迁怒于民众,倘是那样,当时的曲靖就会血流成河。但是诸葛亮战胜后,不是发泄心中气愤,而是诚心诚意收纳孟获等人,封以官职,只留李恢任建宁太守。
不留兵卒,只调整了下领导阶层,因为当时诸葛亮认为有“三不易”,一是若留下外人,则要留兵驻守,留下士兵则要粮食;二是夷人新破,死伤甚多,有的父死兄丧,如留外人但没有士兵驻守,必定成为祸患;三是夷人忧怕有废杀的罪名,自怕过失过重,若留下外人,终不会得到信任。
诸葛亮的长远考量,给曲靖人民避免了一场灾祸,社会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当然这其中也有孟获的功劳,他在南中威望很高,说话算话,得民众信任,在少数民族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孟获归服后,免不了跟诸葛亮商议如何治理南中,然后又将这些条文颁布实施,原先的彝族兵将虽已无反叛之心,但担心自己过失过重会遭戮杀,但既然得到孟获担保,兵将们也就相信他了。后来果不其然,一切稳定,人民得过安心生活。
于是,为了感谢诸葛亮的贤明恩德和孟获的大义离乡,以及三宝山的双方会盟,曲靖人民便将那次六月举火把迎接诸葛亮军的仪式传承了下来,成为有名的火把节,并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村寨必举,欢腾热闹,歌舞并行。有的老人则会在晚上给后生们讲当年孟获率群众举火把迎接诸葛亮军的盛况,以及诸葛亮南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