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网提供全国国内城市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国际城市天气预报以及历史天气预报查询
当前所在位置 : 天气网 天气生活 热点 正文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具体情况

2021-06-18  来源:天气网  【字体: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具体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怎么回事?一起来了解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具体情况。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具体情况

据经济日报消息,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的画面。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随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送入太空。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并于当日18时48分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具体情况

飞天梦新起点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进行大量验证积累,对整个空间站任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任务安排,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完成4方面主要工作:一是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二是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进行两次出舱活动,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三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四是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开展日常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会在太空驻留长达3个月时间,对航天员的身体、心理素质、知识技能、应急能力等都是巨大挑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告诉记者,针对这些挑战,航天员系统科学规划,设计并实施了八大类百余科目的训练,包括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适应性训练、生存训练以及大量航天专业技术训练等。

在太空中,航天员的重要任务是进行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和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机械臂将成为航天员的得力助手,实施完成大量舱外作业,包括大型设备的搬运和人员的转移,这十分考验航天员在舱外配合使用机械臂的能力。黄伟芬介绍,在日常训练中,航天员要身着水下训练服,被吊车放到10米深的水槽里,通过使用铅块增加或减少配重,使航天员达到中性浮力状态。通过一次次冲破极限的挑战,不断锤炼航天员对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心理素质。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具体情况

安全性更可靠

火箭院长二F火箭总指挥荆木春介绍,为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长二F遥十二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09项技术状态更改,其中有70余项与可靠性提升相关。

例如,假如火箭突发意外情况,逃逸系统启动,逃逸飞行器像“拔萝卜”一样带着返回舱飞离故障火箭。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后,打开降落伞,缓慢降落到地面。但开伞过程中,返回舱会受到低空风的极大影响。以前逃逸飞行器只能往一个固定方向逃逸,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研制人员在现有的控制逃逸发动机的基础上,通过对软件进行调整,新增发动机点火功能,使逃逸飞行器可以向垂直于地面风的方向逃逸,更加安全灵活。逃逸系统改进后,火箭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这一国际先进水平。火箭院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通俗地解释了小数点后这一串数字的意义,“就目前的技术状态,长二F遥十二运载火箭需要发射10万次,才会有4次逃逸失败,平均1万次发射,还不到一次逃逸失败。在保障航天员安全方面,比‘万无一失’的水平还要高一些”。

为确保在紧急条件下接回航天员,神舟团队还开创了天地结合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式,携带两艘飞船进场,由一艘飞船作为发射飞船的备份,作为遇到突发情况时航天员的生命救援之舟。根据系统,神舟队伍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以实现太空救援。

打开开放大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在航天器技术、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员选拔训练等领域,与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国家的航天机构,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等国际航天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进入到空间站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季启明透露,我国计划在空间站功能拓展、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外航天员联合飞行、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使中国空间站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为此,中国空间站已做好了相应准备,开展了相关工作。比如,配置在核心舱和实验舱上的科学机柜均配备了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国际合作的能力。2016年以来,我们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征集有意搭载到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目前,已遴选出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后续我国还将与联合国外空司开展紧密合作,适时发布第二轮合作机会公告。

热点推荐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