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西防城港上演了惊险又暖心的一幕。一名孩子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疑似患上“呼吸性碱中毒”。危急时刻,孩子母亲冷静应对,利用简易工具进行急救,成功化解危机,孩子最终平安无事,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突发疾病急救知识的广泛关注。
事发当天,孩子毫无预兆地出现异常,呼吸急促且困难,小脸涨得通红,还伴随着明显的焦虑不安。母亲见状,心急如焚,凭借日常积累的急救知识,迅速判断孩子可能是“呼吸性碱中毒”。她深知此时争分夺秒的重要性,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找来一个塑料袋,小心翼翼地将其罩在孩子头上。在这漫长的3分钟里,母亲紧紧守在孩子身边,一边安抚孩子情绪,一边密切观察孩子的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孩子的呼吸逐渐平稳,脸上也恢复了血色,成功脱离危险。
那么,究竟什么是呼吸性碱中毒?医学专家介绍,呼吸性碱中毒常见于焦虑、惊恐发作或呼吸过快过深(过度通气)等情况。当人体过度呼吸时,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打破体内酸碱平衡,引起血液偏碱性,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头晕、手脚发麻、胸闷等。在极端情况下,若未及时处理,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而此次孩子母亲采用的用塑料袋罩头的急救方法,正是基于呼吸性碱中毒的急救原理。急救的关键在于通过反复吸入自己呼出的空气,增加体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纠正因过度呼吸引起的碱中毒状态。这种看似简单的急救方式,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巨大作用,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这起事件不仅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智慧,更凸显了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相关急救专家呼吁,掌握基础急救知识,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负责,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与培训,让更多人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急救方法,以便在突发状况发生时能够冷静应对,为生命保驾护航。此次广西防城港孩子成功获救的案例,也为公众敲响了重视急救知识学习的警钟,期待未来有更多人能像这位母亲一样,用知识守护生命。
来源:羊城晚报
声明:天气网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河南 48 岁务工者刘诗利,务工之余常去书店读书,摘录笔记助工效提升,还帮工友解决难题。他在《人民日报》发文谈读书感悟,称想读总能抽出时间,引发关注。
重庆栖霞路融创金贸时代广场,每月有群体带数十瓶矿泉水泼洒广场,持续1 - 2小时且念念有词,此行为已数年,影响商户经营,社区确认情况并表示将处理。
河南济源消防员牛一栋在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考试途中,遇车辆起火,借水箱来回折返 20 多次与众人将火扑灭,虽错过考试,但他称火情紧急,考试有下一次。
湖南 “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 二审于 7 月 11 日开庭。被告人周某人因与室友积怨投毒致张某某死亡,一审被判死刑后上诉,其利用专业知识作案,社会影响恶劣。
张家界司机肖波(退役军人)在高速上突发脑干出血,昏迷前完成制动,救 11 名韩国游客等 13 人。经 3 天抢救无效离世,韩国游客赠锦旗致谢,其事迹广传。
广东 19 岁的官锡佳自幼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13 岁起帮爷爷摆摊卖荔枝。今年 6 月,爷爷摆摊时中暑呕吐,他慌乱求助,爷爷经治疗无大碍。他羡慕完整家庭,愿陪伴照顾爷爷奶奶。
重庆赖先生赠女两套房产,后因欠债想索回部分售房款引发矛盾。女儿认为是补偿,经调解,两女各留 20 万,共转 60 万给赖先生现任妻子偿债,纠纷了结。
甘肃 25 岁白女士乘男友车遇车祸致高位截瘫,男友照料两月后失联。网友质疑其坐姿不当,她与涉事货车司机均澄清系正常坐姿,男友负主责,目前联系不上。
今年夏天地球自转加速,7 月 9 日成史上最短一天,比常规短 1.3 到 1.6 毫秒。系 2020 年来第六次加速,月球位置变化为关键因素,对高精度领域有潜在影响。
7月8日,河南郑州一男子挪车时,在车内几十秒被类似臭水沟的恶臭熏倒,其弟送医也被臭吐。检查显示男子意识障碍,医生疑中毒,涉事车4S店称有异味,查出蓄电池漏液,原因待厂家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