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中,年轻歌手对流行歌曲《李白》的改编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改编版强化了电子国风的特色,歌词中加入“游戏梗”念白“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如何呢,又能怎”的反问,一声尖过一声。
对此,有人认为“魔性”恣肆,充满了“玩音乐”的自在感,也有人认为太过另类、不知所云,听得尴尬;有人认为这种音乐语言背后的洒脱态度,让年轻人有共鸣,也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态度消费主义”,迎合大众情绪,空洞低俗。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首改编歌曲会引来如此多的争议?
曾经,人们对音乐的评价往往仅聚焦于音乐性,例如一首歌是否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年轻人的音乐审美逐渐从“听音乐”变成了“听自己”——他们不再仅仅追求旋律的悦耳或技术的精湛,而是渴望找到音乐与自身的关联性。人们从一首歌曲中可以听出来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年龄、阅历和生活处境。这样一来,音乐作品在艺术审美之外,也成为一种情感的调色盘。
正如在评价《李白》这首歌曲的翻唱时,可以谈论音乐的艺术性、流行音乐的创新,也可以谈自己的生活感触、青年人的情绪价值,还可以谈论李白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综艺节目对热点的追逐……艺术早已不再是单向度的欣赏,而成为情绪、态度、情感的载体。文艺作品和社会生活、大众心理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复杂,其价值实现也越发成为创作者、观看者与平台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当不同代际、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诉求的用户涌入“数字广场”,难免会出现情感的“错位”和“交锋”,在文艺领域的直接表现就是审美评价的碰撞。面对观点的差别,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而应看到其背后的诉求;面对审美的差异,我们也无需强行统一,而应在对话中寻求共生。
特别是随着短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的普及,年轻人无需专业训练即可进行创作,以弹幕、二创为代表,文艺接受形式的多元化也加剧着审美评价的碰撞。在“人人皆可文艺”的新大众文艺生态中,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更加习惯于“生活就是文艺,文艺就是生活”,习惯于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表达自我、释放自我,他们寄托于文艺中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精神诉求就更需要正视与回应。
当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他们的表达也正在经历从“解构”到“重构”的转变。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本质上是年轻人在寻找自我定位过程中的探索。因此,对年轻人的文化表达既要给予包容空间,也要积极引导,让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在保持活力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价值的沉淀。只有将“爽一下”的表层快感,转化为“立得住”的持久价值,青年表达才能真正完成从情感抒发到自我建构的成长。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天气网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河南 48 岁务工者刘诗利,务工之余常去书店读书,摘录笔记助工效提升,还帮工友解决难题。他在《人民日报》发文谈读书感悟,称想读总能抽出时间,引发关注。
重庆栖霞路融创金贸时代广场,每月有群体带数十瓶矿泉水泼洒广场,持续1 - 2小时且念念有词,此行为已数年,影响商户经营,社区确认情况并表示将处理。
河南济源消防员牛一栋在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考试途中,遇车辆起火,借水箱来回折返 20 多次与众人将火扑灭,虽错过考试,但他称火情紧急,考试有下一次。
湖南 “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 二审于 7 月 11 日开庭。被告人周某人因与室友积怨投毒致张某某死亡,一审被判死刑后上诉,其利用专业知识作案,社会影响恶劣。
张家界司机肖波(退役军人)在高速上突发脑干出血,昏迷前完成制动,救 11 名韩国游客等 13 人。经 3 天抢救无效离世,韩国游客赠锦旗致谢,其事迹广传。
广东 19 岁的官锡佳自幼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13 岁起帮爷爷摆摊卖荔枝。今年 6 月,爷爷摆摊时中暑呕吐,他慌乱求助,爷爷经治疗无大碍。他羡慕完整家庭,愿陪伴照顾爷爷奶奶。
重庆赖先生赠女两套房产,后因欠债想索回部分售房款引发矛盾。女儿认为是补偿,经调解,两女各留 20 万,共转 60 万给赖先生现任妻子偿债,纠纷了结。
甘肃 25 岁白女士乘男友车遇车祸致高位截瘫,男友照料两月后失联。网友质疑其坐姿不当,她与涉事货车司机均澄清系正常坐姿,男友负主责,目前联系不上。
今年夏天地球自转加速,7 月 9 日成史上最短一天,比常规短 1.3 到 1.6 毫秒。系 2020 年来第六次加速,月球位置变化为关键因素,对高精度领域有潜在影响。
7月8日,河南郑州一男子挪车时,在车内几十秒被类似臭水沟的恶臭熏倒,其弟送医也被臭吐。检查显示男子意识障碍,医生疑中毒,涉事车4S店称有异味,查出蓄电池漏液,原因待厂家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