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网提供全国国内城市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国际城市天气预报以及历史天气预报查询

黄梅鱼面

推荐理由:

黄梅鱼面是湖北省黄梅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简介

  黄梅鱼面是湖北省黄梅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地环境】

  黄梅县属中纬度北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区,温光水汽资源充足。全年日照平均2029.9小时,无霜期达256天,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14.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553.1毫米。十分适合红薯和鱼类生态特性要求。

  黄梅鱼面的生产时间季节性较强,基本在每年的九月份至来年的五月份,因为独山红苕要在十月份收成,十月之后捕捞的鱼也是最肥美的,鱼面加工后的晾晒气温在25度以下,不能暴晒,在春秋冬季节最适宜。

  有一首民谣最能体现黄梅鱼面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气候条件:“要得鱼面美,黄龙潭取水,马鞍山上晒,鱼在六家咀。”黄龙潭就是现今的垅坪水库,六家咀是龙感湖边有名鱼村。“十户就有九作坊,越是年底越繁忙,平时加工不断线,鱼面鲜美润心房”。正是黄梅鱼面在春节前夕生产繁忙景象的一大写照。

【历史渊源】

  黄梅鱼面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朝时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朝廷。

  鱼面原名捶鱼,相传大别山区脚下一富人,有湖区亲戚来访,送以鱼,富人恐鱼腐,系将鱼去皮、去骨,用石磨配以苕粉捣成泥,擀成面状,蒸熟、晒干。取名捶鱼。

  据《黄梅县志》记载,黄梅鱼面的创制时间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始产于黄梅县下新镇渔村。相传黄梅县有一富人,有湖区亲戚来访,送以鱼,富人恐鱼腐,遂将鱼去皮、去骨,用石磨配以苕粉捣成泥,擀成面状,蒸熟、晒干、切丝而成面条状,它色如白银,久煮不糊,食客品尝后赞口不绝。之后黄梅渔民争相传颂,效仿制作,不断改进工艺,并命名以“黄梅鱼面”,作为节日佳肴和馈赠礼品。

  20世纪60年代,下新镇国营水产收购站开始批量生产黄梅鱼面,黄梅县鱼面生产作坊也开始不断增加。

【制作工艺】

  首先要选用青、草、鲢、鲤等鱼肉和上等白面、玉米粉,再拌上麻油、细盐,经过揉、擀、蒸、切、晒等工序精制而成。鱼面形状似普通面条,但更精细,以色香味形著称,为湖北特产中的精品。

  工艺要点:

  1、选鱼:捕捞后活鱼去鳞、皮、头、尾、骨、鳍及内脏,切片。

  2、捣碎:鱼肉捣碎成鱼糜。

  3、和面:鱼糜:红薯淀粉按1:1,加入水、食盐等辅料拌合均匀。

  4、压延:将坯料压延成1.0毫米至2.0毫米厚。

  5、蒸制:蒸制8分钟至10分钟。

【品质特征】

  产品为青色或淡黄色、光滑油润,均匀一致,具有鱼香味,炸食酥口焦脆、炒食柔软爽口,煮食不混汤。

【食用方法】

  可单炖,加肉同炖,做火锅主料,亦可油炸而食。

【产品荣誉】

  清宣统二年(1910年),黄梅鱼面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质奖。

  2007年,黄梅鱼面获第四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最佳畅销奖和“十大特色农产品奖”。同年,获首届湖北大别山农产品进超市对接会“优秀产品奖”。

  2009年,黄梅鱼面获得第六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奖”。

  2014年04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黄梅鱼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