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是什么呢?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变化、人类活动等。首先,地质条件是地面塌陷的重要基础,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差异,直接影响地下土壤的稳定性,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吧!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地面塌陷
甘肃省地面塌陷主要由矿山开采和松散地层在水的作用下引起。
1、矿山开采
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石、土体失去支撑,从而导致地面塌陷,并伴生地裂缝。
2、松散地层+水
地下松散岩土体或回填土体在降雨雨水、管道渗水的作用下,潜蚀冲刷,掏空土体形成空洞,引起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
地面塌陷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根据成因不同,地面塌陷可以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
自然因素导致的地面塌陷
自然因素导致的地面塌陷主要包括地质构造运动、地震、降雨等因素。例如,地质构造运动可能导致岩层断裂,进而引发塌陷;降雨渗透导致土层软化,失去支撑力,最终导致塌陷。
人为因素导致的地面塌陷
人为因素导致的地面塌陷主要包括矿山开采、地下水过度抽取、工程建设等活动。例如,矿山开采会导致地下空洞,进而引发塌陷;地下水过度抽取会导致土层固结压缩,最终导致塌陷。
地面塌陷的持续性和阶段性
地面塌陷在其诱发因素消失之前会持续发展,直到达到新的稳定平衡为止。单个塌陷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孕育阶段、塌陷阶段、调整阶段和休止阶段。整个地区的塌陷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孕育期、发展期、停滞期和休止期。
地面塌陷的周期性
在诱发源稳定不变的情况下,地面塌陷作用会随气象水文因素的周期性变化而波动。例如,雨季和春耕季节塌陷作用强烈,其他季节则相对较弱。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预测方法
1 、长期、连续地监测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中水量、水态的变化,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等,可掌握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规律,提早预防、治理。
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地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监测。水点变化的观测常用测量水量、水位的仪器进行。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可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
2 、塌陷前兆现象是塌陷的序幕,离塌陷时间近而且短促。因此,及时发现这些现象,作出预警报,对减轻灾害损失有重要意义。
这些现象一般比较直观,塌陷前兆现象的监测内容包括: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垮落声、水点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现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