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雷电是怎样形成的?雷电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雷电发生在强对流天气中,这种天气一般伴随着积雨云的形成,而且积雨云是一种垂直发展极为强烈的云,内部充满了水汽和冰晶,随着强烈的上升气流,水汽不断上升并冷却,最终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在云内不断碰撞,产生电荷的转移,从而形成带电的云层,下面就一起去看看雷电是怎么产生的原理吧!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千米,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吸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为1亿~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雷电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活动情况,与各个地区的地形、气象条件及所处的纬度有关。一般山地雷电比平原多,沿海地区比大陆腹地要多,建筑越高遭雷击的机会越多。
雷电
雷电是怎么产生的原理
电荷积累:
雷电通常发生在积雨云中,这些云层内部的水滴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中碰撞而电离,使得轻微的水沫带负电,并上升形成大块带负电的雷云;而大滴水珠带正电,凝聚成雨下降,或悬浮在云中形成一些局部带正电的雷云区。
地面在带负电的雷云作用下,会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
电场形成:
在带有大量不同极性或不同数量的电荷的雷云之间、雷云和大地之间,会形成很强的电场,其电位差可达数十至数百兆伏。
放电过程:
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正负电荷会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产生闪电。
闪电的过程通常包括多个闪击,每个闪击都伴随着电离气柱(称为“梯级先导”)向地面延伸,并在离地面一定距离时,地面会突然向上回击,形成光亮无比的光柱。
闪电的温度极高,可达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
声音产生:
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迅速移动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即我们听到的雷声。
雷电类型:
根据不同的地形及气象条件,雷电一般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热锋雷电与冷锋雷电)、地形雷电3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