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暴雨按照降水强度大小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我国是多暴雨的国家,尤其是春夏交替之际,暴雨天气经常发生。具体特大暴雨到底有多大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特大暴雨到底有多大
暴雨
特大暴雨是指一地24小时累计降雨量250毫米以上,该降雨称“特大暴雨”。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和量均相当大的雨。在我国除个别地区之外,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50-99.9毫米的降水。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5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我国暴雨常出现的季节
我国暴雨多出现在夏半年的4~9月,但不同地域暴雨多发时段是不同的。南方地区雨季时间长,如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5~8月均为暴雨多发月,各月暴雨日数相差不大;北方地区雨季短,暴雨多出现在7、8月份,其他月份暴雨很少或不出现。暴雨最多月在南北方也不同,南方多在6月,而北方则在7月。
淮河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曾在1月有暴雨光顾,如云南普洱、江西吉安、浙江杭州等地。华南地区1月甚至出现过大暴雨,如广东清远,广西玉林、贵港。在南方,晚到12月都可能有暴雨降临,比如广东阳江、湛江,湖南邵阳、浙江台州。
暴雨常出现的季节
我国暴雨的时空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暴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差异。每当春末夏初,随着太阳直接辐射的增强,冷空气逐渐减弱北撤,暖空气增强北进,我国大部地区自南至北先后进入汛期,暴雨带也相应由南向北移动。
5月前后,来自热带海洋上空的暖湿偏南气流开始大规模侵入我国最南端的华南地区,该区首先进入汛期,称为华南前汛期,降雨过程明显增多,暴雨也频繁出现,较大的暴雨多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暴雨的持续时间不等,短的只有1天,长的可达7天以上。如1977年5月下旬,广东陆丰5夫连降暴雨1169毫米,为年平均降水总量的62%。卜9月,该区还有一降雨相对多的时段为后汛期,后汛期暴雨主要由台风等热带系统造成。
6月上旬,对我国降水有重要作用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向北跳跃,相应地雨带也由华南跳跃至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6月上旬至7月上旬这一带著名的梅雨天气。梅雨期间,阴雨连绵,时有暴雨出现。虽然暴雨的强度一般不强,但却往往历时较长,故总降雨量也相当可观。这一带历史上出现的几次较大洪涝水患多与梅雨期间的连续暴雨有关。
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又一次北跳,江淮梅雨结束,雨带移至华北等地,形成了7—8月这一地区的暴雨季节,其中又以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暴雨最为集中。华北暴雨还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例如,1963年8月,河北出现大范围暴雨,内丘县7天降雨2050毫米,令人为之瞠目。华北暴雨还与地形密切相关,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是暴雨的多发地带,并且暴雨的分布有从该区的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
东北地区的暴雨与华北类似,有暴雨日数少但雨量大的特点。暴雨多出现在7-8月份,而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该区降暴雨最多的时段,该时段几乎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量。暴雨的地理分布是南部多、北部少。为数不多的大暴雨、特大暴雨一般都与北上登陆该区的台风有关。
西北地区的暴雨也多出现于7—8月,暴雨日数少,分布不均,且主要出现于陕西和陇东,酒泉以西至新疆基本无暴雨。暴雨一般以雷阵雨为主,降雨强度大但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天。
8月中旬起,随着冷空气渐强、暖空气渐弱,暴雨带也开始迅速南撤。8月下旬,暴雨带由华北、东北、撤到淮河流域;9月上旬以后,只在华南沿海还有较明显的暴雨带。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使西南地区的降雨较其它地区有很大差别。该区有明显的雨季和干季之分,且雨季不是由南至北、而是由北至南先后开始。四川、贵州4—5月便可进入雨季,而其南部的云南、西藏5——6月才进入多雨季节。雨季的结束多在10月前后,也是由北至南先后结束。受复杂地形的影响,该地区的暴雨分布极不均匀,滇西、滇南、四川盆地西部和贵州的乌江上游是著名的多暴雨区。
上面谈的只是暴雨一般的时空分布规律。在许多情况下,暴雨并不遵循这一规律。例如,有的年份,副热带高压会突然大幅度北跳,华北雨季提前开始,长江中下游通常的梅雨季节却会出现高温干旱的“空梅”现象。有的年份,副热带高压迟迟不北上,长江中下游出现超长的梅雨,华北等地却因少雨而出现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