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温天气会使在外的作业人员感到热、头晕、心慌、渴、疲倦、中暑等不适症状,在生理功能上也会有一系列的改变。那么,大家知道高温天气多少度?高温天气是几度?接下去给大家分享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温天气多少度
高温天气
35度以上是高温天气,高温,词义为较高的温度。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指的具体数值不同,例如在某些技术上指几千摄氏度以上;中国气象学上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则称之为高温天气;中国气象学上全年月平均气温均不低于16摄氏度,则称之为全年普遍高温(用于气候描述);中国气象学上夏季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则称之为夏季高温(也用于气候描述)。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高温津贴的具体标准由省级政府或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
高温
高温作业人员的饮食要点
高温作业人员热量消耗大,出汗多,身体的生理代谢往往发生一些改变,如唾液和胃液分泌减少,胃酸浓度降低等。从事高温工作的人员每天出汗超过常人出汗量的5~7倍。由于汗液的大量蒸发,机体内所需的钾、钠、钙等无机盐以及水溶性维生素也随着汗液跑掉。如果不及时补充排掉的水分和盐分,将会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出现一系列病理现象。早期有食欲不振、恶心、头昏、头晕、疲乏无力、四肢酸懒、体力下降等现象,严重时引起血液浓缩,甚至发生抽筋或中暑昏倒。一般来说,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天至少应补充水分5000cc左右,补充食盐15~25克以上(食物中含的盐在内)。补充的方法可以经常喝点盐开水,每500克水中加食盐1克左右为宜。还可以喝盐茶水、咸绿豆汤、咸菜汤和含盐汽水等等。这样既可消暑解渴,又能及时补充必须的食盐。饮水原则是多次少量,每次饮一两茶杯为好,不要喝得过多过快,这样可减少汗液排出,有利于增加饮食。
为了保护高温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饮食与营养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平衡膳食,总热量应较一般工人高出15%左右,在每日的膳食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蛋白或豆类蛋白。对高温作业人员的维生素供给,首先应补充维生素B1、B2、C等水溶性维生素。高温作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瓜果,可以预防某些维生素缺乏病。
高温图片
高温事件
1、1994年6-8月
1994年夏,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了1949年以来罕见的炎热天气。6月24日,江南和淮北地区首先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至7月11日,高温逐步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整个地区,其中江南的许多地方最高气温都曾达到39~40℃;8月2-4日,出现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高温区,川东及鄂西南局地最高气温曾达42℃。
据统计,6-8月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华南北部及四川盆地大部一般有20~45天;浙江、安徽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达45~55天,浙江丽水最多达64天。华北东部、东北大部分地区,因纬度较高,>=35℃的高温日数虽然不多,但对当地来说已属高温天气的>=30℃的高温日数比往年同期明显偏多;如黑龙江省大部有14~25天,辽宁的朝阳62天、沈阳50天、抚顺42天、大连市从7月20至8月6日,连续18天日最高气温一直维持在30℃以上;中国北端的“北极村”漠河7月16日的最高气温创下了38℃的记录。上海市区7月平均气温30、4℃,也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1994年北京市夏季平均气温是1724年以来的271年记录中的第三位高值,是1949年以来的最高值。
在高温酷热期间,农田蒸发量大,降水量很小,又正值农作物大量需水时期,致使旱情持续发展,进入旱情最严重的8月上中旬,全国受旱面积超过1730多万公顷,有2740万人、1660多万头牲畜饮水发生困难。由于防暑抗旱,造成了不少城镇水电供应紧张,上海市用水用电量均超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山东省7月份共发电48、74亿度,比1993年同期增加12%,创历史最高记录。高温(或闷热)使人感到不适,甚至难忍,工作效率降低,使不少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受到影响,甚至被迫停工停产。酷热时心脏病、脑血管病、中暑等疾病发病率增多,山东省反应各大医院收治的中暑病人数和肠道门诊量剧增。
2、2013年超强高温
2013年6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全国大范围超强高温波及北方部分地区和南方大部地区,最高气温40℃在南方遍地开花,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