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杰出书画家。早年家贫,后成乾隆进土,曾为县令。寓居扬州书画,擅写兰竹,长于书法,为“扬州八怪”之一。又能为文,有《郑板桥集》。
-
有一次,福楼拜的朋友来看望他,见门虚掩着,可是,敲了几次门,却没人答应,仔细一听,里面仿佛有抽泣声。这位朋友以为出了什么不幸,猛一推门,直闯进工作室,只见福楼拜伏在案前痛哭流涕,连朋友进来也没觉察。朋友走上前去,摇着他的肩膀问:“什么事使你哭得这样伤心?”福楼拜悲痛万分地说:“包法利夫人死了!”他的朋友不解,问他:“哪一个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指着桌上一堆几寸厚的书稿说:“就是我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呀!”朋友这才明白他在为自己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死而伤心。因而劝他说:“你既然不愿让她死去,就写她活过来嘛!”福楼拜无可奈何地说:“写到这里,生活的逻辑让她非死不可,没有办法呀!”这里可以看出福楼拜对他作品中的人物的深厚的情感和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忠诚。
福楼拜,1821年12月12日,出生于法国卢昂的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青年时在巴黎攻读过法律,因病辍学。1845年父亲死后,他迁到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居住,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埋头于文学创作,直至1880年死去。1856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著名的作品。
《包法利夫人》描写法国内地一个富裕农民女儿爱玛悲惨的一生。描写她怎样受到上流社会社会的糜烂生活的庸俗卑劣的环境氛围的腐蚀,终于走上堕落的道路,最后因借债而破产,不得已服毒自杀。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现存社会的忿怒和控诉,因而激怒了政府当局,福楼拜受到“有伤风化”的控告。后来,福楼拜转为写历史题材,1862年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萨朗波》。但不久,他又开始写现实题材的小说,1869年发表了政治性很强的长篇《情感教育》。
福楼拜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于小说创作有很深的造诣,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
1925年12月12日,伊朗制宪会议宣布建立巴列维王朝。
1921年2月,伊朗哥萨克部队指挥官礼萨汗与亲英政客赛义德·齐亚丁合作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以齐亚丁为首相,礼萨汗掌握军权的新政府,暂时保留卡扎尔王朝。礼萨汗极力总揽军事大权,1921年7月出任国防部长后,解除哥萨克师中英国军官的职务,使其置于个人的绝对控制下。同年9月解散为英国人控制的南波斯步枪队。1922年1月发布统一全面军队的命令,强令政府把大部分收入用于军费。礼萨汗残酷镇压革命运动,于1921年底、1922年初先后扑灭吉朗地区和阿塞拜疆省的人民斗争。1924年 10月,礼萨汗镇压了库齐斯坦反动封建贵族的叛乱、扫平各地分裂局面。礼萨汗同齐亚丁首相明争暗斗,1923年礼萨汗试图改组内阁失败后,公开表示赞成政治改革,1924年发起共和运动,打出废除卡扎尔王朝、建立共和国的旗号。迫于宗教压力,同年3月31日放弃共和运动,得到伊斯兰上层分子的支持。1925年10月 31日,国会决定废黜卡扎尔王朝,召开制宪会议以决定今后政府的形式。同年12月12日,制宪会议宣布建立巴列维王朝。
-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是为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飞抵西安,要挟张、杨:如不加紧“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8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中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杨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杨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周恩来曾会见蒋介石,蒋表示以人格担保,履行上述协议。20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但蒋介石后来背信弃义,使张学良遭长期监禁,杨虎城惨遭杀害。
另:
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张、杨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十余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任正副委员长,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16日,南京政府下令讨伐张、杨,并任何应钦为总司令。亲日派汪精卫、何应钦企图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和日本妥协。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22日,宋美龄、宋子文与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飞往西安谈判。经周恩来等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斗争,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中国共产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
1963年12月12日,长期遭受压迫的肯尼亚人民,经过长期英勇的斗争,赢得了独立。当时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应肯尼亚政府的邀请,前去参加肯尼亚的独立庆典。
肯尼亚是个资源富饶的国家,地下蕴藏着珍贵的矿藏,农产品产量丰富。但是,自从殖民主义者侵入这个国家以后,他们霸占了最肥沃的土地,驱使非洲人离乡背井,在种植园和矿山中充当牛马,遭受着残酷的压榨和奴役。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肯尼亚设立了“东非司令部”,把它变成镇压西亚、东非和中非等地的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基地。在整个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英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维护在肯尼亚的殖民统治,妄图保住这个所谓“帝国的最后生命线”。
但是,肯尼亚人民是英勇的人民,他们热爱自由,渴望光明,为争取独立掀起波澜壮阔的斗争,一浪接一浪,成为整个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把白人殖民者抢去的土地夺回来”,一直是肯尼亚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响亮的战斗口号。一九五二年,在“茅茅”爱国组织领导下发动的武装起义,是肯尼亚革命运动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这次起义在广大的农民的支持下,持续三年多之久,给予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进行了残暴的镇压,三年内屠杀了几万名非洲人,囚禁了八万多无辜平民,逮捕了民族主义领袖肯雅塔以及其他爱国领袖。但是,肯尼亚人民决不是血腥镇压所能屈服的,越来越多的肯尼亚人民投入了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激流,经过长期英勇的斗争,终于赢得了独立。
-
吴玉章,原名永珊,号树人。1878年生。四川荣县人。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应孙中山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处工作。1915年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四运动前组织并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3年在成都建立中国青年共产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28年到1937年被派往苏联、法国和西欧工作。曾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主任,并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8年回国后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华北大学校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工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第七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66年12月12日在北京病逝。
-
1979年12月12日,当时南朝鲜陆军保安司令、军管司令部联合调查本部部长全斗焕发动军事政变,掌握军政大权。
全斗焕于1931年1月18日生于庆尚南道陕川郡,先后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51年大邱技术学校毕业后,进入韩国陆军大学。曾在支持越南美军的韩国部队中服役。1961年参与朴正熙发动的“五·一六”军事政变。从1967年起,先后任首都警备师营长、步兵第一师师长、汉城城防司令部司令等职。1979年10月朴正熙遇刺事件后,利用国内混乱状态,勾结少壮派军官金钟泌,准备政变。于12月12日发动政变,逮捕军警司令郑升和及其亲信,掌握南朝鲜军政大权。次年5月,出动军警血腥镇压要求解除戒严令,促进民主化的学生、市民。同年8月任总统,强化独裁统治,制造光州大惨案。1981年1月,建民主正义党并自任总裁。1987年7月,被迫辞职。1995年因受贿被捕,1996年被判处死刑。
-
1996年12月12日,印度和孟加拉国在新德里签署了分享恒河水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根据新签署的条约,孟加拉国在每年1月1日至5月31日的旱季里,当恒河水流量在7万秒立方英尺(约1980秒立方米)以上时,平均每天可以分享3.5万秒立方英尺(约990秒立方米)的恒河水。当河水流量低于7万秒立方英尺时,孟加拉国可分得流量一半的水。
这一两国关系中的历史性条约是由印度总理高达和正在对印度进行为期3天正式访问的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签署的。
印度和孟加拉国曾于1977年签署了一项分享恒河水协议。按照当时达成的协议,孟加拉国在旱季每天分享3.45万秒立方英尺恒河水。但是,该协议只执行了5年。
1997年1月1日,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法拉卡水坝的75座闸门徐徐开启,湍急的恒河水流向毗邻的孟加拉国,从而宣告孟印两国分配恒河水条约正式生效。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全长2580公里。恒河两岸的印孟两国居民世代汲水耕作,饮水生息。1970年,印度在靠近孟加拉国的恒河上游修筑了法拉卡大坝,将恒河水拦腰截断。从此,地处下游的孟加拉国在每年旱季严重缺水。干旱使孟加拉国大片农田歉收,人畜用水严重短缺,生态平衡遭到极大破坏。20多年来,恒河水分配问题成为妨碍孟印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
1997年12月12—13日,欧盟首脑会议在卢森堡举行。从此,欧盟向中、东欧扩展的进程正式开始了。
首脑会议敲定的东扩具体措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欧盟15国、中东欧地区10国以及地中海东部岛国塞浦路斯将于1997年3月30日举行外长会议,以制定实施扩大进程的框架计划;2.分阶段进行入盟谈判,欧盟1997年4月首先与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6国开始入盟谈判,同“暂时不符合入盟谈判条件”的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5国进行准备接纳的谈判,以促进它们早日具备和欧盟举行入盟谈判的条件;3.建立“欧洲大会”机制,欧盟15国和“所有申请参加欧盟的国家”将聚会一堂,就经济、政治、外交、安全、司法以及内政领域加强合作进行磋商。会议决定,首届欧洲大会定于1997年3月12日在伦敦召开,以后与会国首脑和外长每年各聚会一次。欧盟计划将大会办成一个“多边协商论坛”。
欧盟领导人对这次会议评价较高。本届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卢森堡首相容克说,会议就扩大作出“历史性决定”,“发出了希望与和平的信息”;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认为,会议“为建立统一的欧洲铺平了道路”;《主席国结论》则宣称,会议“为联盟和整个欧洲的未来奠定了基础,启动扩大开辟了永远结束昔日分裂的新纪元”,“欧盟一体化模式在(欧洲)大陆推广,是未来稳定和繁荣的一个保障”。
欧盟东扩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又是十分复杂的经济和技术问题。欧盟选中的6个申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欧盟的经济水平相差较远,6国公民的年均收入现在仅是欧盟平均收入的1/3;6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约达27%,而欧盟仅为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