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网提供全国国内城市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国际城市天气预报以及历史天气预报查询

当前位置:天气网  11月10日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11月10日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全部展开 
  •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1483年11月10日,路德诞生于德意志东部萨克森州埃斯勒本一个祖辈务农的家庭。第二年,全家迁居到当时的采矿中心曼斯菲尔德。父亲汉斯·路德当矿工,靠租用领主三座小熔铁炉起家。十几年后,路德上大学时,父亲已经发迹,他自办熔炉雇工人,并当上了村议会议员。在父母严格的宗教教育下,接受了传统的基督教信念。1501年,路德进入当时德意志最著名的爱尔福特大学,这所大学是经院哲学的中心,也是人文主义者活动的主要场所。150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在这四年中,他和人文主义者交往频繁,还阅读了西塞罗、维吉尔等古典作家的著作,奠定了他从事宗教改革所必备的学识修养。

      1505年5月,路德遵从父命去攻读法律。7月7日,他突然弃绝尘世,遁入爱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开始了他的宗教活动家的生活。1512年,路德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路德深入研究圣经,反复琢磨圣保罗的学说,逐步确定了“因信称义”的宗教学说;他认为人的获救只须依靠个人的信仰,不须外在的善功及教会的权威,他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对社会的统治。他的这些主张反映了当时欧洲各民族要求摆脱罗马教廷宗教统治,形成了独立统一国家的愿望。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再度颁发赎罪券。赎罪券是中世纪天主教会搜刮民脂民膏、控制各国人民手段,路德对此表示极大的愤慨。是年10月30日,他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著名的《论纲要59条》,即《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一文,第一次点燃起了资产阶级要求宗教改革的火焰,开始了他宗教改革的一生。利奥十世为平息这场大火,当时曾采用了各种手段:利诱、恐吓、审判……企图迫使路德低头。1520年,教皇发布宣判路德的诏书,1521年,教皇又指使德皇查理五世对路德进行审判,宣判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禁止人民给他吃、给他住、给他任何支持和帮助。但是,路德在这样严重的压迫下却始终没有屈服,直至1546年2月18日逝世。
  •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国18世纪的伟大诗人和文学家。他既是狂飙突进运动的巨星,又是古典派文学的领袖,他和歌德一起把德国18世纪文学推向高峰,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席勒1759年11月10日诞生于德国南部内卡尔河畔的马尔巴赫城。1768年,进入拉丁语学校,按照自己的爱好及父母的意愿,准备将来进神学院。但席勒1773年毕业时,欧伊根公爵却强迫他进了军事学院。在那里他先是学法律,后改为学医。军事学院被人称为“奴隶教养所”,是公爵培养奴仆的机构,学生没有自由,受着严酷的训练和严密的监视。席勒在这里度过了8年囚徒式的生活。但是学校的铁门阻挡不住莎士比亚、卢梭、歌德以及其他德国狂飙突进诗人的作品在学生中广泛传播。席勒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作品,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开始了创作活动。

      1780年,席勒从军事学院毕业,到斯图加特作军医。当时的德国,经济凋敝、满目疮痍,国土内分裂成三百多个封建小公国。各个公园的统治者对内残酷地压榨人民,对外无耻地出卖民族利益。席勒痛恨专制制度的暴虐,渴望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统一的德国,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战斗。1781年,他创作的剧本《强盗》出版了。他把自己对封建专制的仇恨全部倾注在这部作品里。剧中主人公是一个有理想的纯洁青年,为腐朽的社会所迫,加入了强盗队伍,杀富济贫。这个剧本一上演,就象干柴上的一把火。点燃了人民反抗暴政的激情,立刻引起整个社会的轰动。恩格斯曾称赞《强盗》“歌颂了一个向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

      1782年,席勒由于不堪忍受公爵的压迫,逃离了斯图加特。从此,他往来于曼海水和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一带,担任剧院的编剧。这期间,他完成了描写16世纪意大利封建势力和新兴资产阶级矛盾的《斐哀斯柯》和他青年时代最杰出的作品《阴谋与爱情》。《阴谋与爱情》直接取材于德国现实,它通过平民少女与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愤怒抨击了德国贵族的专横残暴与荒淫无耻,是一部反封建反专制的杰作。恩格斯称它“是第一部德国的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席勒还创作了《唐·卡洛斯》、《威廉·退尔》、《华伦斯坦》等十几部剧本和许多不朽的诗篇。席勒的一生都在与贫困和疾病作斗争,他经常四处流浪,身无分文,但对生活和未来却充满信心。1785年,他发表了名诗《欢乐颂》。这是一首生活的赞美诗,号召人们不分民族,团结友爱,让生气勃勃的欢乐气氛笼罩世界。这首诗后来由贝多芬谱曲作为第九交响乐的主题歌而闻名于世。1805年,席勒在魏玛逝世时,年仅46岁。



    另:

      《强盗》是德国18世纪末一部影响极大的剧本,1782年初次在曼海木上演时,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剧本的主人公卡尔·摩尔是个纯洁的青年,爱读卢梭的文章,为腐朽的社会环境所迫,加入强盗队伍,杀富济贫,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不合理的法律和虚伪宗教进行了全面抨击。他公开宣布自己的崇高理想;“德国将成为一个共和国,罗马和斯巴达与之相比,都不过是些尼姑庵。”当时,德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分裂成300个封建小邦。这些小邦的统治者专横残酷地压榨人民。因此,《强盗》这个剧本一上演,犹如干柴上的一把火。点燃了人民反抗暴政的激情,全社会为之轰动。

      《强盗》的作者席勒,是德国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1759年11月10日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个外科医生,后来在卡·欧伊根公爵军队里任小军官,母亲是一个面包师的女儿。1768年,席勒进入拉丁语学校,按照自己的爱好及父母的意愿,准备将来进神学院。但是,1773年席勒毕业时,欧伊根公爵却强迫他进了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是公爵培养奴仆的机构,沉重没有自由,席勒在这里被禁锢8年之久。这期间,他接触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的作品,并着手秘密写剧本《强盗》。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他到公国首都斯图加特任军医,继续创作《强盗》。1781年《强盗》出版,1782年上演,席勒为此被欧伊根公爵关禁闭两个星期。他不堪忍受公爵的压迫。于1782年逃离斯图加特。从此,席勒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1784年,他的杰出作品《阴谋与爱情》发表,1785年,他的名诗《欢乐颂》发表。1794年,他和歌德结成了亲密友谊,共同合作,推进德国的文学运动。他在歌德的赞助下,花了7年时间完成了巨著《华伦斯坦》三部曲。后来又写了《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两部爱国主义剧本。1805年,席勒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 于右任病逝
    收起 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病逝。

      于右任,原名伯循。陕西三原人。1879年(清光绪五年)5月8日生。前清举人。

      1905年追随老师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1907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此间办报屡遭查禁。1910年与宋教仁办《民立报》。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出任交通部次长。民国政府北迁后,赴上海继续办《民立报》。

      1918年响应孙中山的护法战争,到陕西组织靖国军,任总司令。1923年任上海大学校长。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随孙中山北上,被内阁总理许世英任命为内务总长。

      北伐时在冯玉祥部任驻陕军总司令。1927年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宁汉合流后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兼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委会常务委员。1928年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审计院院长。1930年起任监察院院长。1949年11月去台湾。

      晚年思念故乡,写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的诗句。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湾。于右任在书法、诗词方面有相当造诣,创标准草书,自成一家。
  •   吴贻芳是我国最早的女子大学的第一位女校长。

      早在本世纪初,吴贻芳就读于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杭州女校时,就受到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明确主张读书的目的是救国。以后,她在苏州、南京的教会学校读书,又到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始终不改初衷,一心爱国。她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事莫过于祖国的强大。“五·四”运动时,吴贻芳作为金陵女子大学学生会会长,毅然带领同学走上街头,投入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投降的斗争。1926年,她在美国留学时,一个访美的外国总理演讲时诬蔑说“中国不能算一个国家”,年轻的吴贻芳连夜奋笔疾书,严辞驳斥,第二天,《密执安大学日报》发表了她的捍卫祖国尊严的檄文。她也因此赢得了华侨和留学生的尊敬。

      北伐时期,我国提出收回教育权,吴贻芳应邀回国。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她在职近30年,在师生中培养了一种“金陵精神”,其核心就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对国家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吴贻芳爱国,身体力行,为人乐道。抗战胜利后,她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归来,司徒雷登推荐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蒋介石派宋美龄去劝她出来任职,她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做。”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张治中推荐吴贻芳做教育部长,正在组阁的何应钦亲自找上门来,她还是谢绝了。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吴贻芳却乐于担任江苏省教育厅长。

      吴贻芳当面对蒋介石说过,不当国民党的官;解放前夕,她退回了国民党当局送来的去台湾的飞机票;1949年4月,她与南京民主人士一道,致电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毛主席复电对他们予以勉励和表彰。

      新中国成立后,吴贻芳一直从事教育领导工作,她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她常说,祖国不强大,民族要挨打,人民要遭殃,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祖国而在世界上独立存在。她在晚年还常常视察工读学校,教育青年要热爱祖国,勉励他们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吴贻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逝世。为了缅怀和学习她的光辉业绩与高尚品德,在她逝世7周年时,出版了《吴贻芳纪念集》。她曾经任教过的南京师范大学(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园里建立了“贻芳园”,内设“吴贻芳纪念馆”,陈列、展出她的生平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