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网提供全国国内城市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国际城市天气预报以及历史天气预报查询

当前位置:天气网  08月12日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08月12日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全部展开 
  •     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又译薛丁格,原名埃尔文鲁道夫约瑟夫亚历山大施勒丁格,生于维也纳埃德伯格(Wien Erdberg),卒于维也纳。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和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量子物理学之父。
        他的父亲鲁道夫施勒丁格是生产油布和防水布的工厂主同时也是一名园艺家。她的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高等技术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薛定谔1887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埃德伯格,1898年进入了文理高中,从1906年至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与数学并在1910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在维也纳物理研究所工作,他当时的同事包括弗兰茨瑟拉芬埃克斯纳,弗雷德里希哈瑟诺尔和柯劳什。在大学期间薛定谔还同园艺家弗朗茨弗利摩尔保持了很深密的友谊。
        薛定谔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后在耶拿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苏黎世大学教书。特别是在苏黎世大学他所担任的理论物理学的教授以前曾由爱因斯坦和马克思冯劳恩担任过。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创立了波动力学学说用以来描述量子力学。
        1920年4月6日他同安娜玛丽贝特尔(Annemarie Bertel)结婚。
        1956年薛定谔返回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学直到去世。当他参加完在阿尔卑包赫村(Alpbach)举行的高校活动后,由于当地风景优美而决定死后葬在此地。薛定谔因患肺结核在1961年1月4日病逝于维也纳,死后如愿被埋在了阿尔卑包赫村,他的墓碑上刻着以他命名的薛定谔方程。
        1926年他提出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方程的提出只是稍晚于沃纳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学说,此方程至今仍被认为是绝对的标准,它使用了物理学上所通用的语言即微分方程。这使薛定谔一举成名,他还在同年证明了自己的波动力学是与海森堡和玻恩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1944年薛定谔出版了《生命是什么》,此书中提出了Negentropie的概念。他自己发展了分子生物学,想通过用物理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中的课题。他还发表了许多的科普论文,它们至今仍然是进入到广义相对论和统计力学的世界的最好向导。最著名的思想实验是薛定谔的猫,在这个试验中他把量子力学中的反直观的效果转嫁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上来,并想以此来表达他对想要用一般的统计学说来解释量子物理的拒绝。此外薛定谔还发表了50余本著作涉及到不同的题目,还进行了统一的语义场论的努力。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其正确性只能靠实验来检验。就好像牛顿定律在经典力学的地位,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里占有中心的地位。
        薛定谔的猫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的实验装置。设想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但是,如果在一个小时后把盒子打开,实验者只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两种情况。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系统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处于两种不同状态的叠加态而成为其中的一种?在打开盒子观察以前,这只猫是死了还是活着抑或半死半活?这个实验的原意是想说明,如果不能对波函数塌缩以及对这只猫所处的状态给出一个合理解释的话,量子力学本身是不完备的。 
        这个思想实验的意义是,将量子理论从微观领域带到了宏观领域,而导出和一般常识相冲突的结果。根据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当观察者未打开盒子之前,猫处于一种“又死又活”的状态,该状态可以用一个波函数来描述,而波函数可由薛定谔方程解出。一旦观察者打开盒子观察,波函数会坍塌(Collapse),猫呈现在观察者面前的只会是“生”或“死”的状态之一。这导致了对世界客观性和人意识的作用的讨论。
        根据多世界理论,当观察者打开盒子的一刻,世界会分裂成多个世界,而观察者只能进入众多的世界其中的一个,而观察结果就因此只有一个,猫是“生”或“死”。而在其他世界里猫的状态会由薛定谔方程决定。其生存的概率越大,猫幸存下来而处于其中的世界的数目就越多。
        薛定谔可被视为一个佯谬,由“不确定”的衰变-检测器-毒药-猫的生死构成一条因果链,将量子的不确定与宏观物质(猫的生死)的不确定性联系起来,而根据日常经验,无论我们是否观察,猫的状态必为生或死中之一。
  •   1905年8月12日,挪威通过公民投票中止了和瑞典的联盟。在一个全国性的公民投票中,368208票选择中止联盟,只有184票表示希望联盟继续存在下去。这个联盟可以追溯到1814年签订的将挪威置于瑞典主权之下的《基尔条约》。挪威拒绝接受这个条约。因此,以后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相当紧张,当国王最近拒绝批准一项成立挪威单方面的领事机构的议会提案时,政府通过集体辞职使他孤立起来。这就给议会在6月废除同瑞典的联盟铺平了道路,昨天的公民投票进一步证实了该举动是正确的。
  • 朱自清病逝
    全文 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逝世。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景》。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1947年,他为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后因胃病复发,医治无效,终在贫病中死去。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以散文闻名,其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这些文字在他辞世之前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清丽风格。

        李素伯说散文集《背影》给人以“芳香的迷醉”,郁达夫评价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而李广田评价:“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当然朱自清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而不是圣人,所以也有不少优秀的人指出他的不足。例如叶圣陶说《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不怎么自然”。这几篇散文“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
  •   1949年8月12日,6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4个公约:《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统称《关于保护战争受难者的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于1950年10月21日生效。公约规定了冲突各方最低限度应遵守的原则。1952年7月13日,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承认日内瓦四公约。1956年12月28日,我交存批准书,但对其中的一些条款提出保留意见。
  •   托马斯曼于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市。父亲是一位巨商,曾任卢卑克市税收事务的参议;母亲出生在巴西,有葡萄牙血统。父亲死后,家业破产。托马斯曼中学毕业后就到一家保险公司当见习生。其间,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堕落》。他有一位哥哥,名叫亨利希·曼,也是一位德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曼20岁时,在慕尼黑高等工业学校旁听历史、文学史和经济学等课,并为他哥哥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及福利之页》写稿和审稿。

        1901年,26岁的托马斯曼就创作出了他的成名之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个家庭的没落》。这部作品以一 个三代经商的大家族为背景,勾勒出一幅“老子创业,儿子守业、孙子败业”的盛衰图。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萌芽、成长与衰落的过程,成为德国社会19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有的评论文章还称它“使整个欧洲都感到与自己有关”。此部小说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搬上了银幕。据资料记载,到1957年作者逝世后两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个家庭的没落》的销售量已超过百万册。

        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同年,为纪念德国著名作曲家瓦格纳逝世五十周年,托马斯曼在慕尼黑大学发表了题为《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演讲,从德国文化的人道主义传统出发,谴责法西斯主义对瓦格纳和德国文化的歪曲,因而遭到亲纳粹的文人和艺术家的责难。1936年,纳粹政府剥夺了他的国籍,波恩大学也同时取消了他的名誉博士学位。为此,他给波恩大学文学院院长写了一封著名的公开信,谴责纳粹政府对德国文化的摧残,这封信在以后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对人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托马斯曼在流亡国外期间,创作了长篇巨著《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中的前三部:《雅各的故事》《约瑟的青年时代》《约瑟在埃及》,1938年,托马斯曼迁居美国,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44年,取得美国国籍。1952年,由于他对日益猖獗的麦卡锡主义不满,又移居瑞士。

        托马斯曼一生创作颇丰,其他较有影响的小说有《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在威尼斯之死》《洛蒂在魏玛》《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受骗的女人》等等。除此之外,托马斯曼还写了大量评论、散文、书评等各种文体的文章。

        192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率领全家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55年8月12日,托马斯曼逝世于瑞士的苏黎世。
  • 陈嘉庚病逝
    全文 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镇)。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 七个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迂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华国锋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他指出,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他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

        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我们党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才能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强调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加强党的纪律,要求全党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邓小平致闭幕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华国锋的错误的影响,这次大会未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反而对“文化大革命”加以肯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于1978年8月12日在北京签订。和约共有5条。规定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任何一方都不应有在亚洲和太平洋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的努力;双方将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双方声明,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各方同第三国的关系,条约自同年10月23日在日本东京互换条约批准书起生效,有效期10年。条约的签订,有助于稳定亚太地区的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
  •   K-141库尔斯克号是一艘奥斯卡级飞弹核动力潜艇,以城市库尔斯克来命名,该处在二战期间曾爆发最大规模战役之一,称为库尔斯克战役。它被列入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发生爆炸沉没,造成全数118名船员罹难。

      1992年阿尔汉格尔斯克附近的北德文斯克开始建造库尔斯克号。1994年库尔斯克号下水,同年12月正式开始使用。1995年一名东正教牧师为库尔斯克号「洗礼」。库尔斯克号是苏联建造的奥斯卡级潜艇中的最后一艘。它长155米,有九层楼高,它是最大的被建造过的攻击性潜艇。由于它的两层外壳有人称它为不可沉的。其外壳仅厚8.5毫米,由含高镍高铬的钢制成,其抗腐蚀性非常强。由于它的磁性非常弱,库尔斯克号很难被地磁异常探测器发现。内壳与外壳之间有一个两米宽的空间,内壳厚两英寸。

      库尔斯克号被编入俄罗斯北部海军。在1990年代中这支海军受军费紧缩的打击非常大。多艘潜艇被搁入巴伦支海盼的船坞里锈费。除最基本的设备外其它设备维持不良,其中包括寻找和营救设施。1990年代中北部舰队的海员甚至因为他们的军饷在到达北海前另被他用而获不到钱。但是在1990年代末这支舰队获得了一个小小的恢复。1999年库尔斯克号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到地中海的侦查任务,在科索沃战争监视美国海军的第六舰队。2000年8月的军训计划中是苏联解体后最大的军训,其中包括四艘攻击性潜艇、舰队的旗舰彼得大帝号以及其它小舰只。

      库尔斯克号的任务是向一艘基洛夫级战斗巡洋舰发射演习鱼雷。2000年8月12日当地时间11:28(协调世界时07:28)鱼雷发射,但此后不久库尔斯克号上发生爆炸。艇上的化学爆炸导致了相当于100吨TNT的爆炸力,地震仪测量到芮氏1.5级的震动。库尔斯克号沉到108米深的海底,沉没点离谢维尔摩尔斯克约135千米。

      虽然俄罗斯和挪威试图营救库尔斯克号,艇内所有水手和军官死亡。后来的研究发现艇内大多数人死于爆炸后数分钟内,但一些人在船尾还幸存了三天左右。最后一支荷兰营救队打捞了库尔斯克号。逝世118人中的115人的遗体被发现,现在被葬在俄罗斯。许多国家和非官方机构曾经提出帮助,但均被俄罗斯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