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网提供全国国内城市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国际城市天气预报以及历史天气预报查询

当前位置:天气网  08月09日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08月09日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全部展开 
  •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是奇迹广场的三大建筑之一。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洗礼堂、钟楼和墓园,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

        比萨大教堂钟楼的建造开始于1173年8月,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它的建造完全遵循了最初的设计,但它的设计者至今未知。在钟楼入口右侧墙上发现的碑铭记录了钟楼开始建造的年代:“A.D. MCLXXIV. CAMPANILE HOC FUIT FUNDATUM MENSE AUGUSTI”,意为“此钟楼奠基于公元1174年8月”(注:实为1173年8月,当时比萨使用的纪年同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相差一年)。这个年份也多次出现在历史档案和同时代的编年史中。

        过去人们曾一度认为钟楼是故意被设计成倾斜的,但是现在人们清楚地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作为比萨大教堂的钟楼,1173年8月9日开始建造时的设计是垂直竖立的,原设计为8层,高54.8米,它独特的白色闪光的中世纪风格建筑物,即使后来没有倾斜,也将会是欧洲最值得注意的钟楼之一。但是1185年,当钟楼兴建到第4层时发现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导致钟楼已经倾斜偏向东南方,工程因此暂停。期间的1198年,记载了钟楼内撞钟的存在,这标志着钟楼虽然倾斜,但至少悬挂了一个撞钟,实现了它作为钟楼的初衷。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

        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的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粘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在对地基土层成份进行观测后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钟楼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比萨斜塔在几个世纪以来的倾斜是缓慢的,它和它地基下方的土层实际上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在建造的第一阶段第3层结束时,钟塔向北倾斜约1/4°,在第二阶段由于纠偏过渡,1278年第7层完成时反而向南倾斜约0.6°,1360年建造顶层钟房时增加到1.6°。1817年,两位英国学者Cresy和Taylor用铅垂线测量倾斜,那时的结果是5°。1550年Giorgio Vasari的勘测与1817年Cresy和Taylor的勘测之间相隔267年,倾斜仅增加了5厘米。因此人们也没有对斜塔进行特意的维修。然而1838年的一次工程导致了比萨斜塔突然加速倾斜,人们不得不采取紧急维护措施。当时建筑师Alessandro della Gherardesca在原本密封的斜塔地基周围进行了挖掘,以探究地基的形态,揭示圆柱柱础和地基台阶是否与设想的相同。这一行为使得斜塔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地基开始开裂,最严重的是发生了地下水涌入的现象。这次工程后的勘测结果表明倾斜加剧了20厘米,而此前267年的倾斜总和不过5厘米。1838年的工程结束以后,比萨斜塔的加速倾斜又持续了几年,然后又趋于平稳,减少到每年倾斜约1毫米。
  •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又名侯启荣,字致本,化工专家,中国福建福州人。“侯氏联合制碱法”的发明者,著有《制碱》。与永利碱业创始人范旭东同为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侯德榜出生于福州侯官坡尾(今台江区义洲)农民家庭。1917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并受范旭东之邀离美回国,承担起碱厂的技术重任,开始了与范旭东的长期合作及“实业救国”的努力。
        1950年,侯德榜出任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被任命为化工部副部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化学工业学会理事长。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因患白血病和脑溢血于北京逝世。
        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用于在工业上制取纯碱(Na2CO3)由侯德榜于1943年发明,是世界上广泛采用的制纯碱法。
  •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法籍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容格的格式塔学和弗洛伊德的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皮亚杰出生在瑞士法语区的纳沙特尔,父亲亚瑟是纳沙特尔大学的中世纪文学教授。 他是个早熟的孩子,对生物学,特别是软体动物很有兴趣,中学毕业之前在这方面已经发表了许多论文。他漫长的科学生涯开始于1907年他11岁时发表关于患白化病的麻雀的短文。此后70年中他写了60多本书和几百篇论文。这时他从瑞士搬到法国,在Grange-aux-Belles Alfred 比奈(比奈智力测验的发明者)开办的男校教书。1921年,他回到瑞士,担任日内瓦卢梭学会会长。1923年结婚,他们的3个孩子都是他研究的对象。
        皮亚杰最著名的学说,是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前运算阶段 (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 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7-11岁)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 
        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像思维。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广泛流传。在其中,哲学家,也是社会理论家的哈伯玛斯将皮亚杰的理论结合到他的研究中,而以沟通行动论闻名。西摩尔派普特就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而开发了可让儿童学习使用电脑的Logo编程语言。Alan Kay以皮亚杰的理论为基础,开发了Dynabook编程概念。以上这两项技术,都是现今我们日常使用的图形使用者接口(GUI)的基础技术,使电脑从文字界面过渡至图形界面,改写了电脑技术的发展路向。
  •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是中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主要由医药卫生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具有政治联盟的特点,是与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参政党。1927年5月,鉴于武汉中央决心背叛革命,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为了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酝酿组织新的政党。1930年8月9日,他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通过了反帝反封建反蒋的纲领《我们的政治主张》,选举了中央干部会,由邓演达任总干事。委员会在华东、华北、华南一些省市开展组织活动和政治活动,准备武装夺取政权。1931年11月底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为适应“九·一八”以后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了“倒蒋抗日”的行动纲领,先后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战等。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首先响应,于同年11月10日在九龙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改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以反蒋联共抗日为总方针,通过了《临时行动纲领》,主张团结全国,对日作战,进行土地革命,实行民主。会议推选黄琪翔为总书记,会后,委员会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为推动抗日而努力,并于1941年3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与盟内的爱国民主力量一起,坚持争取民主宪政、团结抗日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积极参加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坚决反对并拒绝参加国民党反动派包办的“国民大会”。1947年2月3日,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易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选举章伯钧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彭泽民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会后配合解放战争,农工民主党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和开展军事活动。1948年5月,农工民主党响应中共关于召开新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949年1月,农工党领导人和其他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宣布愿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将革命进行到底。随后,农工党参加了筹备新政协的工作,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参与了制定《共同纲领》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农工民主党在北京召开第五届全国干部会议,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共同纲领》为行动纲领,又积极参加了国家事务管理、政治协商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各项政治运动。
  •   1931年8月,土族废除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民国以前中央封建王朝以封授土族首领世袭官职进行统治的一种制度。初行于元代。明代所封土司有60余家。每个土司划定有辖区和属民,建有一套封建统治机构,设有衙门、监狱、刑具以及土差、士兵等,并按本民族习惯法制定为“土规”、“土律”。对中央王朝负有各统其部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责。清代前期,中央政府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土族以参加平定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有“捍卫之劳”,没有实行改土归流,原有的品级、官职、制度仍旧保留。近代以来,土族内部社会分化剧烈,土司势力渐衰,清末民初,仅剩8家。本年 8月土司制度正式被废除。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以及甘肃的天祝等地。
  •     胖子(Fat Man)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长崎投掷的原子弹的名称。1945年8月9日,即广岛首枚原子弹爆炸后3天,由查理士斯文尼(Charles Sweeney)驾驶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博士卡”(Bockscar)在长崎上空31000英(9000米)投下。在日本当地时间早上11时02分,在1,800(550米)高度爆炸。

        “胖子”是人类历史上对人类第二次使用的核武器,亦是至今为止最后一次对人类使用的核武器。

        胖子长10 英八(3.25米),直径五英(1.52米),重10,000磅(4545公斤)。释放的能量约相等于2.1万公吨的TNT烈性炸药,即大概为8.4 ×1013 焦耳,比投掷在广岛的首枚原子弹稍多。由于长崎地势多山,造成的损害比平坦的广岛较低。约四万人直接死于胖子的原爆,约25000人受伤。约7000平方米之建筑物被夷平。之后数以万人死于核子尘埃放射引起的癌症。

        胖子本来的首要攻击目标为日本另一城市小仓。当天早上博士卡号飞到小仓上空时,发现当地被云层覆盖,于是斯文尼决定改为攻击后备目标长崎。

      胖子长10英尺8英寸(3.25米),直径五英尺(1.52米),重10,000磅(4545公斤)。释放的能量约相等于二万公吨的 TNT烈性炸药,即大概为8.4 ×1013 焦耳,比投掷在广岛的首枚原子弹稍多。由于长崎地势多山,造成的损害比平坦的广岛较低。约四万人直接死于胖子的原爆,约二万五千人受伤。约七千平方米之建筑物被夷平。之后数以万人死于核子尘埃放射引起的癌症。

      胖子本来的首要攻击目标为日本另一城市小仓。当天早上博士卡号飞到小仓上空时,发现当地被云层覆盖,于是斯文尼决定改为攻击后备目标长崎。

      胖子是内爆式钚弹。处于低临界的球形钚,被放置在空心的球状炸药内。周围接上了32枚同时起爆的雷管。雷管接通起爆后,产生强大的内推压力,挤压球形钚。当钚的密度增加至超临界状况,引发起核子连锁反应,造成核爆。胖子不能使用“小男孩”铀弹一类的“枪式”起爆。因为钚的自发中子比铀多很多。如果好像枪式铀弹一样将数块钚结合,连锁反应会在裂变物料刚刚到达超临界时立即开始;产生的能量会把其余大量尚未进行裂变的材料炸开,造成释放能量大为下降的“提前起爆”(Fizzle)。理论上要以“枪式”起爆钚弹并非不可能,但是炸弹可能需要长达19英,这种设计超越当时B-29的载负能力所以不可取。

        由于内爆式钚弹是一种崭新的设计,因此美国在使用前,先在1945年7月16日新墨西哥州试爆了另一枚同一模式,称为“小玩意”(Gadget)的原子弹。结果试验非常成功,得到的当量达二万公吨,比原先预计高出二至四倍。
  •   新加坡于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26年与马六甲、摈榔屿合并为英“海峡殖民地”。1942年2月—1945年8月被日本占领。

        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战后新加坡人民开展争取独立的斗争。1958年8月英国宣布给予新加坡自治地位。1959年6月3日成立了新加坡自治邦,英国仍保留国防、外交、修宪等权力。1963年9月16日新作为一个州并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英国与新、马在伦敦签订《新加坡独立的协定》,承认新加坡为独立的主权国家。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新加坡共和国。10月,加入英联邦。新加坡长期以来由人民行动党执政。
  •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苏联作曲家。生物化学工程师家庭。1916~1919年上格里亚塞尔音乐小学,开始作曲。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这期间对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现代作家的音乐发生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向现代潮流。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华沙肖邦钢琴比赛中获荣誉奖。此后专事创作。20~30年代末写了大量不同体裁、内容的作品。卫国战争开始不久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以强烈对立的音乐形象,表现了苏联人民与法西斯的搏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他曾用常规的艺术手段表现革命和建设的新题材,音乐明亮、清新,受到了普遍赞扬。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的问世而引起过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0~1968年任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理事会第一书记。曾任苏联第6~9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65年获艺术科学博士学位。他是苏联音乐界重要的代表人物、当代世界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共创作约150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第一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第十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第十三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祖国》、无伴奏合唱《十首诗》、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逊、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即《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管弦乐《节日序曲》、轻歌剧《莫斯科的李花村》、钢琴五重奏及大量电影音乐等。
  •   利比亚,全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意为“白种人居住的地方”。位于非洲北部。面积175740平方公里。人口440.5万(1995)。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首都的黎波里。资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他还有铁、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磺、铝矾土等。石油是利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除炼油工业外,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等工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等。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1995年人均国民收入约4472美元。主要出口石油,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等。古代利比亚居民是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和图布人。公元前7世纪左右迦太基人入侵。公元前201年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入侵。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攻占。1912年10月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初被英、法占领。二战后由联合国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联合国。1963年4月15日改国名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现称为伟大的九月一日革命节,即国庆日)以卡扎菲为首的军人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起使用现国名。1978年8月9日同中国建交。
  •   1987年8月9日,在素有“黄金城”之称的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附近的矿区,爆发了南非黑人矿工斗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是由南非黑人矿工的最大工会组织——全国矿工工会发起和领导的,罢工人数达34万之多。罢工使南非一半的金矿和1/5的煤矿陷入瘫痪,损失达1.35亿美元。罢工的黑人矿工提出了明确而又坚定的要求:提高工资30%;将每年14天的假期增至1个月;将抚恤金从相当于2年的工资收入增至相当于5年的工资收入;将6月16日定为矿工的假日,以纪念1976年6月16日的“索韦托事件”。1987年8月25日,矿主联合会终于被迫与罢工工人进行谈判。罢工工人的部分要求得到满足。矿工从7月1日起普遍增加15%到23.4%的工资,节日津贴从领取工资的55%增至65%,抚恤金增至相当于3年的工资。此外,矿主联合会同意让罢工期间被解雇的工人恢复工作。南非矿工工会认为罢工斗争已取得“重大胜利”,于是宣布罢工结束。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根据统计,1984年南非矿工为71.1万人,其中黑人为60万,而黑人金矿工人就占51.4万。黑人矿工用双手创造出巨额财富,他们理应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合理的经济待遇。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的工作条件最差,长年工作在地下2000—3000米的狭窄矿井中进行着繁重而危险的劳动,工资待遇最低,居住条件十分简陋。黑人矿工的工资只有白人矿工的1/5。近几年,南非物价飞涨,失业人数增加,其中黑人为300万。黑人矿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他们对种族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已忍无可忍。在蓬勃发展的南非黑人工人运动中,全国矿工工会迅速壮大,工会会员已从1984年的8万猛增至1987年的36万,成为黑人矿工罢工斗争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者。全国矿工工会十分重视加强南非黑人工人的团结和统一。1985年11月,它与南非工会联合会等三十多个工会组织合并成立了南非工会大会,大会拥有70多万会员,创立了“南非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最近几年,全国矿工工会根据黑人矿工的强烈要求,不断组织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的罢工斗争。由于全国矿工工会在争取黑人政治和经济权益的斗争中表现出极强的斗争精神,它在黑人矿工中的威望日益提高,被称为“政治性最强”、“最有生命力”的南非工会组织。这次黑人矿工的罢工斗争及其胜利表明,在南非人民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中,南非黑人工人阶级已成为一支最有组织、最有战斗力的队伍。
  •   1999年8月9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解散成立不足3个月的斯捷帕申政府,并任命普京为政府第一副总理和政府代总理。据悉,叶利钦总统已正式签署了关于解散斯捷帕申政府和任命普京为政府代总理的总统令,并已向国家杜马(议会下院)提名普京为政府总理候选人。这是继普里马科夫政府5月被解散后,第二次发生俄政府更迭事件。同日,叶利钦颁布命令,宣布1999年12月19日为下届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日。这一决定是根据新近通过的“选举俄联邦会议(议会)国家杜马代表法”的有关条款做出的。叶利钦总统的命令标志着这一选举正式拉开帷幕。叶利钦在当天发表的电视讲话中说,他希望俄政府代总理普京在2000年6月举行的总统大选中成为俄罗斯新的国家元首。叶利钦说,普京是一位有能力依靠最广泛的政治力量使社会协调一致,并保证改革事业继续发展的人物,他能够把那些致力于在21世纪振兴俄罗斯的人们团结在自己周围。叶利钦说,他对普京充满信心,同时希望人们在未来总统大选中给普京以信任和支持。这是叶利钦首次公开宣布自己看中的“接班人”,这表明他对未来的总统大选已有明确计划。

        普京1952年10月7日生于列宁格勒,1975年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他1994年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1997年任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总统办公厅监察总局局长,1998年5月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主管中央与地区关系问题。1999年7月起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同年11月兼任安全会议常务委员,1999年3月起任安全会议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