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又名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雪林气候或副极地气候。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又称针叶林气候、雪林气候。分布在北纬50°~65°之间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冬季漫长严寒,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短促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由于蒸发弱,相对湿度较高。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北纬50°—65°的地区,在北美洲自阿拉斯加到纽芬兰,在亚欧大陆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到前苏联远东地区的北部,都属于此类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特别大。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长达6—7个月,月平均气温10℃以上月份只有1—3个月。气温年较差多在40℃以上。号称寒极的西伯利亚的奥伊米康,一月平均气温为-50℃,七月平均气温为15℃,绝对最低气温达到-73℃。年较差为65℃,是世界上最大的气温年较差。
年降水量250—500mm,集中于暖季。冬季降雪量虽然不大,但因气温低,蒸发融化慢,积雪厚度可达600—700mm。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因低温,蒸发微弱,加上有永冻层,不少地面处于过温状态,沼泽广布。由于有短暂的暖季,日照时间长,适宜于针叶树生长,所以针叶林分布广泛,又称为针叶林气候。因积雪期很长,积雪厚度大,故称雪林气候。
本区处于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受到两处气流的干扰,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由于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使得赤道与极地之间受热不均,引起空气在赤道地区上升,在极地地区下沉,造成赤道与极地之间近地面和上空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推动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和上空的大气作水平运动.
但实际上这种闭合的大气环流并不存在。因为在自转着的地球上,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应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这样,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极地上空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因是高空气流,故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流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就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行了。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分出两支气流,一支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另一支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它与从极地高压南下偏转成的东北风(称极地东风)相遇。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东风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和副极地地区之间极成了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和极地之间极成了高纬度环流圈。再加上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便形成了典型的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北半球陆地的50?N至65?N左右。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拉布拉多的大
部分地区。在亚欧大陆分布于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北部起向东经芬兰和俄罗斯西部(南界沿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前苏联东部(除南部外),北部以年可能蒸散量350mm与极地长寒气候分界。主要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北部靠近北极圈一带。跨越国家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等。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区内著名城市有雅库次克、维尔霍扬斯克、沃米利恩堡。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特别大。沼泽广布,雪期很长。森林资源丰富,常林业发达。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区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冬季常受北极气团侵入,暖季有时受热带大陆气团伸入。
冬季长而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这是因为本区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且纬度高,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又有积雪覆盖,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受不到海洋气团的调节。
降水量少,集中于夏季,蒸发弱,相对湿度高。降水量少是因为本区气温低,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多,但这里蒸发弱,所以仍属于湿润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是因为夏季温度较高,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有气旋雨和对流雨;冬季温度低,水汽含量小,又受下沉的大陆反气旋控制,所以冬季降水少。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又称针叶林气候。因此本区的典型值被为针叶林。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是分布最靠北的森林,针叶林的北界就是森林的北界。在寒温带以外的地方,也生长着很多不同类型的针叶林,但是面积比起寒温带的针叶林要小很多了,针叶林内的主要树种是落叶松。
落叶松喜欢阳光充足而较干旱的环境,森林常较稀疏而阳光直达林下,冬季落叶后林下更是充满阳光,因此落叶松林是典型的“明亮针叶林”。落叶松的根系较浅,可以在永久冻土上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是生活在最严酷环境中的森林。中国大兴安岭的森林就是东西伯利亚的兴安落叶松林的延伸。
寒温带的针叶林又叫泰加林,泰加林原是指西西伯利亚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在泛指寒温带的针叶林。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地区,泰加林几乎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分布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欧洲-西伯利亚的泰加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纬度几乎跨了半个地球。由于跨度太大,欧亚大陆的寒温带地区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等有所不同。最西部的北欧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小,泰加林只分布在接近北极圈的遥远北方,树木主要有云杉等较喜阴湿环境的树种。
东西伯利亚地区有大面积的兴安落叶松林,东部的东西伯利亚地区大陆性气候明显,冬季极端寒冷但夏季并不寒冷,年温差极大,世界上年温差最大的地方(达100°C,冬季低达-70°C而夏季高达30°C)和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都在这里(低于-70°C,仅次于南极,比北极更寒冷)。东西伯利亚地区春秋两季非常短暂,严寒的冬季很快就变成温暖的夏季,温度上升非常快。这种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的春季被称为“西伯利亚式的春天”。所以落叶松以落叶的形式抵御东西伯利亚比北极还严寒的冬季。
世界上其它大多数的针叶林也都属于暗针叶林,北美洲就分布着大面积的暗针叶林。北美洲针叶林的面积仅次于欧亚大陆,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分布到太平洋沿岸,横贯整个北美大陆。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针叶林与欧亚大陆的泰加林相类似,从海岸线一直延伸到西部的落基山下。
落基山以东的太平洋沿岸的针叶林面积较小,但那里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不是典型的寒温带针叶林气候,森林沿海岸想南延伸,已经不属于北方泰加林的范畴,而带有亚热带森林的特征,被称为“温带雨林”。这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针叶林,比北方泰加林高大繁茂,种类也更丰富,保存了种类最多的针叶树种,其中有不少是古老的孑遗物种。
针叶林地带的动物群的分布地区包括北极苔原带以南,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北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寒温带。针叶林带(又称泰加林带)冬季悠长寒冷,夏季短促潮湿,针叶林树种组成单调,地面覆盖很厚的苔藓地衣,灌木和草本植物稀少,冬季积雪很深,动物生存条件不如其他森林带。
针叶林动物种类较单纯,主要由耐寒性和广适应性种类组成,包括大部分苔原带动物,如驯鹿、旅鼠、雪兔、北极狐、雷鸟等。其生命活动的季相变化显著,有些动物冬季进入冬眠,如棕熊;或贮备食物过冬,如松鼠;许多鸟类和一些哺乳类则具有季节性迁移。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受天气条件和食物丰欠的影响,极不稳定,有周期性变化。针叶树籽歉收时会引起一些动物的大批迁移。
代表性动物:哺乳类有驼鹿、马鹿、狼獾、貂、猞猁、松鼠、花鼠。鸟类有松鸡、榛鸡、三趾啄木鸟、交嘴雀、松鸦、载菊等。两栖类仅有北美的雨蛙,数量较多。爬行类十分贫乏,只有欧亚大陆的极北蝰和胎生蜥蜴为典型代表。针叶林下地面发育的腐殖质层中包含有螨、弹尾虫、线虫和大量昆虫幼虫等土壤动物。针叶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群落,在西伯利亚和加拿大一些地区受人类干扰不大。但伐木和对毛皮兽的狩猎,对动物群落已造成一定危害。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的代表区域是俄罗斯的中西伯利亚。该区大部分地域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方,纬度偏北,地势高亢,西距大西洋遥远,东离太平洋虽然较近,但东、南侧都有高山屏障,受海洋影响不大;唯北向北冰洋畅开。所以本区气候特点是大陆度特别强,降水量少,比西伯利亚气候条件更为恶劣,是极端严酷的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冬季,本区地表强烈冷却,太阳辐射量很少,平均每年80千卡/厘米2,气压很高,整个区域基本上被冰洋气团和极地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冬季气温很低,1月平均气温南部为-20~-27℃,北部为-43~-50℃(在最寒冷的一些日子气温可降至-60~-68℃)。本区1月平均气温竟比同纬度其它地区6~14℃。由于辐射时冷却而产生的逆温度可达千米以上,一些山间盆地谷地更有助于气温的逆增现象。
位于本区东北的东北西伯利亚上扬斯克(位于海拔120米的雅纳河中游谷地)和奥依米亚康(位干印迪吉卡-河上游谷地)地区,因处在巨大的上扬斯克—科累马山弧北侧的河流谷地,其东、西、南三面为高山环绕,特别有助于冰洋气团寒冷空气的侵入和下沉停滞,再加之这里地处高纬,所以冬季气温较低,被称作北半球的“寒极”,奥依米亚康(绝对最低气温是-71仑)和上扬斯克(-68℃)有“寒极两个女儿”之称。这里冬季气旋发达,几乎无气旋活动,天气晴朗少云,降水量不多,为3O~150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25%。
中西伯利亚的夏季气温相对较高,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4~16℃,南部个别地区可超过20℃,日平均气温可达11~35℃,连奥依米亚康也曾测得32℃的绝对最高气温。暧季降水量多,占全年降水量的75~80%。
本区年降水量比西西伯利亚少,除了沿叶尼塞河河谷的东部狭窄地带及南西伯利亚山地外,年降水量一般在411毫米以下,而“寒极”地区更少。稀少的年降水量、极大的年较差及大陆度(东西伯利亚的大陆度都在80%以上),说明东西伯利亚是亚洲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地区。
极端严寒的大陆性气候导致本区永久冻士的广泛分布,在北部永冻土深达500~600米,有的地方甚至达到800~1500米,参数山区永冻土厚为200~400米。在南西伯利亚山地的阿尔泰等高山地区也分布着永冻土,且发育有现代冰川,在平原低地区地下冰到处可见。在本区松塔尔—哈亚塔山脉、契尔斯基山脉等地,山地冰川的总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公里,雪线高2100~2600米,冰舌可下伸至800~2000米处。
由于本区山地颇大的高度,所以气候的垂直带性变化也较明显,尤其是在南西伯利亚山地,如降水分布,在山麓低地年降水泥只有300~400毫米,但在2000~2500米处降水量可增至700~1000毫米。
大陆西岸的副北极气候
大致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西缘,因为受暖流影响,全年有雨。此型气候在柯本气候分类法的表示法为“Df”。
大陆东岸的副北极气候
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东缘,因为受寒流影响,只有在寒流减弱的夏季有雨。此型气候在柯本气候分类法的表示法为“Dw”
土壤
灰化土
植被
泰加林
动物
棕熊
西伯利亚虎
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发达
中国大陆 漠河
中国大陆 海拉尔
俄罗斯 马加丹
俄罗斯 新西伯利亚
俄罗斯 伊尔库茨克
俄罗斯 雅库茨克
俄罗斯 维尔霍扬斯克
加拿大 沃米利恩堡
热带雨林气候 | 热带沙漠气候 | 热带草原气候 |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
极地气候 | 高原气候 | 森林气候 | 城市气候 |
山地气候 | 湖泊气候 | 极地苔原气候 |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1、http://www.jingxun.net/100ke/se3.asp?/view/1519913.htm
2、http://tool.httpcn.com/Html/Word/317/5656513178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