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网提供全国国内城市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国际城市天气预报以及历史天气预报查询
当前所在位置 : 天气网 天气生活 城市文化 正文

厦门有哪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09-29  来源:天气网  【字体: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国家设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厦门有哪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海沧蜈蚣阁

蜈蚣阁是艺阁的一种,是闽台独特的民间游艺活动,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今为文艺踩街形式之一。厦门流行的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东屿等村。蜈蚣阁装扮的形式是以多节"阁棚"连成蜈蚣身,边有两人扛抬,象征蜈蚣之足。"阁棚"的数量视财力和人力而定,由20一108节不等,因其节节相接,行走弯弯曲曲,委蛇而行,形似蜈蚣,故称为"蜈蚣阁"。

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习俗,民间传承约300年,尤以厦门为盛。每年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中秋博饼”活动。它通过掷6个骰子的方式,获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6个等次,赢得大小不等的月饼。是一项高雅的节庆娱乐和带有竞技游戏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历来为公众所喜爱。

闽台送王船

在厦门沿海一些村落有举行送王船的仪式,送王船是送“代天巡持”的王爷,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祷”,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笺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造一艘王船,把王爷请上船,在海边焚烧。

保生大帝信俗

大道公,生前姓吴名本,北宋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人,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民间称其为吴真人,尊为“神医”。历代皇帝不断加封,最后一次封号就成为今日称呼—“保生大帝”,随时代的变迁,与大道公信仰相关的祭祀习俗,也逐渐形成,成为当地影响最大的民俗活动。

厦门漆线雕技艺

漆线雕源于古代佛像雕塑工艺,形成于明末清初,经厦门蔡氏十三代传承至今。漆线雕是以线条盘结成浮雕的工艺: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后,手工搓成“漆线”,经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四个流程,塑造出浮凸的图形。线雕画面精美,线条流畅,蔡氏工艺尤以制龙见长,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 

讲古

厦门方言讲古,清代中叶就有了。即为用闽南方言(厦门话)说的说书。讲古是平民百姓喜闻乐听的口传文学,它运用闽南话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闽南的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颇受百姓欢迎。   

答嘴鼓

厦门答嘴鼓是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流行于闽南地区,源于清末民初闽台艺人在戏曲表演中使用闽南固有的“念四句”,后经台湾艺人宋集仁的改造,形成答嘴鼓雏形。厦门艺人林鹏翔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现在的答嘴鼓,采用闽南民间喜闻乐见的方言韵语,以诙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取得戏剧性的效果。

南音

南音亦称“弦管”,是中国现存的古老乐种之一。其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隋唐以前之遗存;有器乐曲与声乐曲2000多首,曲牌中保留诸多古调古牌名;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音韵。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高甲戏

高甲戏(含泉州高甲戏、厦门高甲戏)始于明末清初,其音乐以“泉腔”弦管为主,吸收闽南吹奏乐、笼吹、拾音等艺术之长,唱腔为南音兼收俚歌小调,既有清婉之韵又有刚健之气,语白为闽南方言,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等种类,尤以丑角表演见长。保留剧目600余个。系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在海内外泉腔语系影响较大。

歌仔戏

福建歌仔戏(包括厦门歌仔戏、漳州芗剧),是闽南“歌仔”传到台湾,在台湾孕育成戏的,流行于漳州和台湾省,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歌仔戏在闽南歌仔的基础上,兼收其他艺术之长而形成泉腔戏曲剧种,其说唱特点明显,唱腔曲牌主要有七字调、杂碎调、哭调等,尤以“哭调”感染力最强。是我国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

热点推荐

HOT
相关推荐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