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网提供全国国内城市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国际城市天气预报以及历史天气预报查询

当前位置:天气网  09月30日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09月30日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全部展开 
  •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原姓不明,后改姓爱新觉罗,因为努尔哈赤曾入赘佟氏,后来的元妃佟佳氏为元配,故明朝文献称其姓童或佟,名努尔哈赤,号淑勒贝勒,后金太祖高皇帝。      

        当时女真族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四部,散居在中国东北,努尔哈赤25岁时以13副铠甲起兵,与明前交好,经30多年努力,统一了女真各邦,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称帝,年号“天命”,建国号“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开国第二年即誓师攻明,后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与明朝进行战略决战,结果歼灭包括明师主力杜松部在内的明军10余万人,从此取得了辽松战场主动权。

        1626年(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堡(今辽宁兴城),被明将袁崇焕打得大败而归,9月30日(八月十一日)含愤去世。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是兼有军事、行政、生产和多种职能的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借鉴汉文而制定满文。这些都对发展民族文化,加速社会封建化,起了重要作用。

        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
  •   墨西哥独立战争的著名领袖,被誉为墨西哥“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莫雷洛斯,生于1765年9月30日,父亲是一个木匠。莫雷洛斯14岁失去父亲,家境贫寒,开始干农活,后又当骡夫。靠自己的刻苦自学,1792年考入圣尼古拉斯神学院,以成绩优良于1795年获学士学位,被授职为神甫,先后在邱鲁穆科和卡拉夸罗教区供职。他所在的教区是印第安人居住的贫苦的乡村,他的收入微薄,为了维持生活,经常和印第安人一起辛勤劳作。这使他了解人民的疾苦,加深了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憎恨。

      1810年9月,伊达尔戈多洛雷斯领导印第安人点燃了墨西哥独立战争的烽火,莫雷洛斯得讯后立即投奔起义军。10月20日,他见到伊达尔戈,两人进行了长谈,伊达尔戈委托他在南方组织一支新的起义队伍。莫雷洛斯奉命到南方,发动印第安人和黑奴起义,组成了2000人的队伍。1811年5月,莫雷洛斯得到伊达尔戈被捕的消息,立即召开会议。他指出:“伊达尔戈及其战友被捕,不但不会使爱国火焰熄灭,反而会使它燃得更旺!”坚定了大家的斗志。

      于是,莫雷洛斯率军向墨西哥中部地区挺进。起义军进展很顺利。1812年2月,起义军已到达夸乌特拉一带,威胁首都墨西哥城。西班牙军主力急急忙忙转向南方,以重兵进攻夸乌特拉城。西班牙军围城达72天之久,莫雷洛斯领导军民英勇抗敌,最后城内弹尽粮绝,义军危在旦夕。5月2日凌晨,莫雷洛斯出其不意地率领军民突围,一举成功。拿破仑在欧洲听到这个消息感叹地说:“我要是有五个莫雷洛斯,就可以征服全世界!”  莫雷洛斯不仅有杰出的军事才干,而且是杰出的政治家。突围成功后,起义军迅速壮大,节节胜利。1813年9月,起义军攻占阿卡普尔科,使南方已解放的地区连成一片。莫雷洛斯觉得成立政府的条件已成熟,于9月13日在奇尔潘辛戈召开了墨西哥历史上第一次议会。会上,莫雷洛斯宣读了自己起草的纲领性文件《民族意识》。他被选为起义军最高统帅和独立政府首脑,他自己则自称是“民族的公仆”。《民族意识》是墨西哥历史上划时代著作,不仅在独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墨西哥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显要的地位。

      1813年12月底,起义军在圣玛丽亚坡安营,莫雷洛斯身患重病,西班牙军夹击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战斗失败后,议会要求莫雷洛斯辞职。但他仍以普通士兵身份继续为革命服务,直至起义失败,于1815年11月5日被捕,22月被秘密处死。但他始终不渝地忠于墨西哥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精神,至今留在墨西哥人民的心中。
  • 慕尼黑会议
    全文 
      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时签订。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以后,积极策划发动新的世界大战。1938年,他把侵略矛头指向德国东边的捷克斯洛伐克。当时,德国力量并不大,如果英、法等国加以制止,是可以遏止住的。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非常害怕战火烧到自己身上,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当作牺牲品,用来换取德国不侵略自己的保证。

      为了拍卖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从1938年9月15日到22日,仅一星期内,两次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怂恿希特勒进攻苏联。1938年9月20日张伯伦第二次飞往德国,这一次正式拍板成交,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宫”里开始会谈。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也被带到了会议大楼,但只能呆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坐冷板凳,等待最后的判决。第二天凌晨1时,4国在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移交德国的协定上签了字。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走出“元首宫”后,捷克政府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几小时后,捷克政府正式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

      英、法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来了有希特勒共同签字的四国所谓“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宣言书。在张伯伦和达拉第看来,让德国进捷克斯洛伐克,就为德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把祸水泼向苏联的勾当告成了。所以,当9月30日张伯伦回到伦敦时,竟得意忘形地挥舞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纸片,对那些欢迎他的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们说道:“我的好朋友,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其实,这是希特勒使用的“声东击西”的手法。就是在慕尼黑会议时,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终有一天我们将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1930年3月,德国就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9月1日,德国就以突然袭击波兰掀起了对英、法的全面帝国主义战争。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后“慕尼黑”成了为了自私目的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行为的代名词。
  •   苏德战争开始后,希特勒就将夺取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作为他的首要目标,所以当中央集团军群攻占斯莫棱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时,他却暂时放弃了对莫斯科的进攻,分散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去支援对乌克兰和列宁格勒的作战。而当基辅会战展开后,希特勒又突然改变了他的战略,决定等基辅会战胜利结束后,将作战重点回到莫斯科轴线上,而只对列宁格勒实施围困。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计划先将莫斯科正面的苏军分为两个包围圈加以歼灭,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

      1941年9月30日,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首先拉开了“台风”行动的序幕。

      10月10日,斯大林将冲出德军重围的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残部合并组成的新的西方方面军,并任命朱可夫为司令员,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10月13日,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向莫斯科西南方的卡卢加(距莫斯科100英里)突击,苏军防线被冲破,朱可夫被迫放弃该城。18日,德军突进到距莫斯科只有60英里的莫扎伊斯克。10月20日,德军完成了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这两个包围圈内苏军的清剿,苏军66.3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2辆,大炮和迫击炮5412门。“台风”行动初战告捷。

      虽然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的包围消灭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但天气的变坏使德军的攻势锐减。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德军暂时的停进使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

      11月27日,气温在两小时内骤然下降了20度,一下子跌到了零下40摄氏度。大部分德军身无御寒之衣。

      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转入反攻的时机到了。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

      12月5日,斯大林下令苏军实施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 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率先对北路德军发起反击,两天后收复克林。 6日,朱可夫指挥西方方面军向中路和南路德军发起了强大反攻。到12日,各路德军战线被苏军迅速突破。15日,苏联政府机构迁回莫斯科。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他发布命令说:“每一个人应站在其现在位置上打回去。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后退”。虽然德军将领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赫普纳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职,可是希特勒却认为万万不可以退却,否则就会重蹈拿破伦的覆辙。希特勒的计划与拿破伦不同,不是全线撤退而是向后方运动,他将原前进的补给线都变成了抵抗据点,使他的大军避免了一个比1812年还更可怕的浩劫。

      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苏军收复了卡卢加。在西北方向,加里宁也被苏军收复。东南方向,苏军解出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莫斯科会战结束。此役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大约700,000的红军士兵在战斗中死亡,受伤或失踪,轴心国大概有250,000的士兵死亡,受伤或失踪。苏联于1965年授予莫斯科英雄城市的称号,以纪念战胜纳粹德国20周年。
  •     纽伦堡审判是二次大战后盟军对纳粹德国中参与战争与犹太人大屠杀的官员之审判。1945年8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苏、英、法四国政府在伦敦正式签署了关于控诉和惩罚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议,并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据此,盟国政府在德国东南部的历史名城纽伦堡组成国际军事法庭,对22名被控犯有密谋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种族屠杀罪以及反人道罪的纳粹德国主要战犯进行审判。同时,控方还起诉了纳粹党政治领袖集团等六个组织,以达到彻底清除德国纳粹思想的目的。
        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开庭。审判历时10个月之久。1946年9月30日,这次史无前例的大审判进入最高潮。法官宣读了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公布了对被告人以及各组织的判决。
        其中以赫尔曼戈林为首的12人被判处绞刑者,被判处无期徒刑者3人,被判处20年徒刑者2人,被判处15年徒刑者1人,被判处10年徒刑者1人,被宣判无罪者3人。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党卫队被宣判为犯罪组织。德国内阁、纳粹党冲锋队、参谋部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被宣判为无罪组织。
  •     九三零事件是发生于1965年印尼的军事政变。时任印尼总统的苏加诺由于政治立场倾向共产主义阵营,当时的美国政府策动印尼军人推翻苏加诺政权,但为苏加诺的手下翁东(Letkol Untung)所悉破。所有政变军方领袖,除了苏哈托以外都被处决。而苏哈托为反抗,组织了反对的军人,在全国策动反共大清洗。事件除了导致大量共产党员被杀以外,亦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导致大量华人被当作共产党员处决。事件使大量华人被逼离开印尼,到海外生活。
        自印尼国父苏加诺成功领导独立运动以来,在外交政策上,就越来越向苏联靠拢。除了倾向共产主义阵营。与此同时,苏加诺所在的印尼共产党(PKI)执政政府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发展得越来越蓬勃。在1965年,印尼共产党的势力已几乎无处不在得到很多民众支持。印尼军人在美国的协助下发动政变,企图推翻苏加诺总统。但他们的策划行动被苏加诺手下翁东识破,于是苏加诺便策动反政变,派军派消除有份参与行动的军人。参与政变的军人名单有七个人,当中六个已被翁东部队处决了。然而,陆军将领苏哈托居然没有在名单之上。而当苏哈托知道军人遇害,便发动反共行动,联合了各个反苏加诺的军人,组织了一个师,策动反共产党的大清洗,当中除了共产党员遇害,很多华人也被杀死。军方还对共产党的村落发动突袭,杀死大部分或全部的村民。死亡人数估计在十万至三百万人之间,但学界的共识约在五十万人左右。
        在苏哈托掌权后,印尼共产党的幸存者被称为 tapol(tahanan politik 或“政治拘留者”)。Tapol 常常未经审判便被监禁,其财产或被没收,或被摧毁;配偶、子女与亲戚因“连带关系”获罪。近年来,许多 tapol 提出了上诉,要求公民权以及赔偿。其中最著名者是曾获国际笔会自由写作奖的作家 Pramoedya Ananta Toer。在她的回忆录中,提到当时的强迫劳动、饥饿、拷打及其他虐待。
        九三零事件后,印尼在外交上由倾向苏联变成倾向美国,在冷战时,印尼军方因此得到美国的支持。大批华人被杀,以及逃往中国。由于两国间的双重国籍协定被印尼单方面撕毁,令不少印尼华人的国籍身份,至今仍有含混不清之处。而在当地幸存的华人,在1970年代被迫归化印尼国籍,放弃原有中文姓氏,在多方面受到种族歧视至今。而华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要偷偷摸摸的庆祝。但情况在华裔回教学者瓦希德当选总统,以及梅加瓦蒂总统、苏西洛总统努力下,情况渐有改善。印尼在政变后,被苏哈托独裁统治多年,因缺乏民主和言论自由,当地吏治亦因此长期败坏,得不到合理解决,至今仍有后遗症。
  • 博茨瓦纳独立
    全文 
      公元13-14世纪,茨瓦纳人由北方迁居于此。19世纪初,英国人入侵。1836年,布尔人(南非荷兰人)占领。1885年,英国人取代布尔人,并将该地北部划为英保护地,南部为英属贝专纳。英属贝专纳于1910年并入南非联邦。北部保护地于1966年9月30日宣告独立,定国名为博茨瓦纳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

      “博茨瓦纳”在茨瓦纳语中意为“茨瓦纳人的土地”。 国歌:《博茨瓦纳共和国国歌》。 面积:582000平方千米。 人口:135万(1992年)。民族:班图语系的茨瓦纳人占总人口的95%,分属恩瓦托、昆纳、恩瓦凯策等8个部族。宗教: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部分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语言:英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茨瓦纳语。 首都:哈博罗内。主要城市:弗朗西斯敦。 货币:普拉。

      博茨瓦纳,南部非洲的内陆国。位于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迪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境内水源缺乏,多间歇性内流河和盐沼,仅林波波河和乔贝河是常流河,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干草原气候,向西过渡为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年降水量200-600毫米。

      博茨瓦纳独立后经济发展较快,被誉为非洲的“小康之国”。蕴藏丰富的钻石和铜、镍矿,还有煤、铂、金、锰等矿。采矿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首要部门,其中钻石产量居世界前列,钻石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3/4。畜牧业仅次于矿业,以养牛为主,产值约占农牧业产值的80%。畜产品加工业发达,有现代化大型屠宰厂和肉、乳加工厂。其他工业部门有饮料、纺织、金属加工等。
  •   文莱,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加里曼丹岛北部。面积5765平方公里。人口29.6万人(1995),马来人占65.2%,华人占20.4%。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还有佛教、基督教等。首都斯里巴加湾市。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森林面积469046公顷。石油和天然气是经济支柱。独立以来大力推行经济多样化政策,力图改变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结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500文莱元(1994)。农产品主要有橡胶,还有胡椒、椰子、少量水稻,粮食自给率为25%。工业有石油、天然气开采、水泥、纺织、家具制造及新兴的第二大产业建筑业等。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大米、工业品、运输设备、药品等。15世纪建立苏丹国,中国史籍称“渤泥”。16世纪相继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入侵。1888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41年被日本占领。1946年再次沦为英国保护国。1971年英国规定文莱享有外交权除外的“完全自治”。1984年1月1日宣布独立。2月23日(1984)为国庆日。举行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重视发展同东盟国家、伊斯兰国家、英联邦、日本和美国的关系。1991年9月30日同中国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