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网提供全国国内城市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国际城市天气预报以及历史天气预报查询

当前位置:天气网  05月27日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05月27日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全部展开 
  • 闵采尔诞辰
    收起 
      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untzer,1490年 - 1525年5月27日)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激进派领袖,也是德国农民战争领袖。

      1490年闵采尔生于德国哈茨的施托尔堡的一个工人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15岁时就组织过反对天主教会的秘密团体,支持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但是他的主张更为激进,认为天主教的赎罪说“给破房子刷白粉”,应该拆掉破房子,而不用刷白粉。1521年发表《布拉格宣言》,主张用暴力实现社会变革。他直接领导了萨克森·图林根的农民起义。1525年5月16日在弗兰肯豪森战役中被俘,5月27日被杀害。
  •   吴三桂(1612-1678),明清之际高邮人,字长白。武举出身,以文荫袭军官。明末任辽东总兵,封平伯候,驻山海关。

      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被推翻。李自成入京后,派降将唐通赉白银5万两和吴三挂父亲吴襄的书信,前去招降吴三桂。为保全自己在北京的财产和地位,吴曾意欲归顺闯王。后见各地地主纷纷组织武装反对农民军,还获悉大顺政权镇压明朝勋贵,父亲被追赃拷打,家产被查抄,爱妾陈圆圆被起义军首领纳为姬妾的消息后,便杀大顺使者,致书请睿亲王多尔衮,请求“合兵灭寇”,正好迎合清军进关人主中原的企望。多尔衮立刻率领清兵入关“助剿”。

      李自成得到吴三桂拒抚信息,于1644年5月27日(明崇帧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亲率大军代和吴三桂大军战于山海关附近一片石地区。2万清军骑兵从右冀闯袭农民军,农民军难以招架而溃散。战后,清军全部人关。李自成返回北京。

      6月,放弃北京。吴三桂打着为“君父报仇”旗号,引清军进入北京。
  •     尼可罗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1840年5月27日,当帕格尼尼在法国尼斯去世时,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在讣告上写道:“我毫不犹豫地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帕格尼尼了。”李斯特的话也许太绝对化了。不过在音乐史上,像帕格尼尼那样在生前死后的长时间内受到如此热烈称赞的人,确实是不多见的。

        自从1828年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演出成功后,这位意大利小提琴家简直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1831年更在巴黎和伦敦引起巨大的轰动,此后盛况历久不衰。在音乐史上,帕格尼尼被誉为19世纪“小提琴之王”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扩大了它的表现力。

        他的乐曲和演奏对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柏辽兹、拉赫玛尼洛夫等人的创作和演技都有过深刻的启发和影响。因此,作为一个例外,帕格尼尼打破了一条历来为音乐界所公认的法则:不朽的伟大只有作曲家才能获得。恰恰相反,帕格尼尼赢得永久的称颂,主要不是由于他创作了许多首名扬乐坛的小提琴曲,而是由于他的演奏。例如,帕格尼尼写过一支十分难懂的曲子《无穷动》。据说,直到现在,只有最优秀的小提琴家才能演奏它,但是也得花3分30秒钟方能奏完。而帕格尼尼自己演奏起来,只需3分钟就行了。这说明什么呢?据计算,这就意味着每分钟帕格尼尼必须奏出126个节拍,即1008个音符。更主要的是帕格尼尼以完美的音色把曲子解释得极其明了,正如德国小提琴大师路德维格斯波尔说的:“他连拉得极快的时候都非常和谐。”帕格尼尼这种非凡的技巧,很自然地引起研究者对他的手的注意。在马赛时,西拉斯.皮隆迪医生观察到,帕格尼尼的锁骨已经形成这么一个样子,使他仅靠下巴而不用左手支撑,就能让小提琴牢固地保持恰当姿势,而可以熟练自如地演奏。皮隆迪指出,曾经有人以为他的指头特别长,这是一大误解。他的手指不动的时候确是长短正常,只是显得格外的纤细。但“在演奏时,他能够伸张得长一点儿……”。皮隆迪尤其惊异于“他左手的模样和柔软实在独特无比,例如,他能够把拇指往后翻到不寻常的地步,而且毫不费力”。
  •   1871年5月27日,巴黎公社战士守卫贝尔拉雪兹公墓的战斗,是作为公社战士同敌人作战到底的英雄历史而载入史册的。贝尔拉雪兹公墓位于老市区的东城边缘,属巴黎梅利蒙坦区(也就是20区),在巴黎是著名也是最大的公墓,那里的地势较高,与伯利维尔区(即19区)毗连。巴黎公社的革命风暴,就是从这里兴起的。到了“流血周”,19区先失守,20区就成最后作战的主要地区。5月27日傍晚,5000名凡尔赛匪徒围攻贝尔拉雪兹公墓,守卫在那里的公社战士不到200人,但他们同敌人从下午4时一直战斗到深夜。凡尔赛匪徒的大炮向20区疯狂轰击,公社社员誓与敌人血战到底。拉雪兹公墓面积广阔,墓碑林立。比真人还高的圆雕石像,带座的胸像和石龛形的雕刻到处都是,这些正好作掩蔽体。公社战士就在这墓碑雕像之间同凡尔赛匪军进行血刃战。敌我交错,寸土必争,不少战士同凡尔赛匪徒肉搏到最后,同归于荆最后的147名战士退至墓地的一堵墙边,同敌人进行了拚死斗争,他们高呼着“公社万岁”的口号,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这堵墙至今仍然作为历史的见证耸立在那里,称为“巴黎公社社员墙”,供全世界人民瞻仰和悼念。
  •   艾莎道拉邓肯是当代最伟大的舞蹈家,是舞蹈艺术的伟大革新者,是现代舞蹈的先驱。

      邓肯于1878年5月27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是一位诗人,母亲是乐师。邓肯降世不久,她一直随母亲生活。邓肯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这一群兄弟姊妹,从小受母亲熏陶,个个都热爱戏剧。可是,十分贫寒的家境使她们无法得到正规的艺术训练。

      迫于生计,邓肯很小就开始给附近的孩子们做舞蹈教师。她和姐姐一起,编创了各种优美的舞姿。她们用舞蹈来表现音乐的旋律、诗歌的意蕴和自然风韵。一次在伦敦的公共花园里,邓肯展示了她优美的舞姿。一位贵夫人发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并把她介绍给上流社会,作私人表演。这时邓肯的名声已广为传播,但生活仍旧窘迫。

      1902年,邓肯到了巴黎,她很快名扬整个巴黎。此后,她到过德国、奥地利、匈牙利,还到过希腊。1921年,苏维埃政府邀请邓肯去苏俄,她满怀喜悦地踏上那片新土,并受到热烈欢迎。不久,她同苏联诗人叶赛宁结婚。1925年,叶赛宁自杀,邓肯又旅居巴黎。

      “最自由的身体蕴藏最高的智慧”,这是邓肯的艺术目标和准则。她从小就反对传统的芭蕾舞,认为芭蕾舞不是“真正的舞蹈”,她的舞蹈理论深受柏拉图、尼采、卢梭和惠特曼等哲人的美学思想影响,她开创的现代舞具有与传统芭蕾完全不同的豪放风格,这种风格更属于美国。

      邓肯的舞蹈在欧美红极一时,千千万万的观众为她倾倒。她因此而被誉为“一代舞后”和“现代舞之母”的称号。

      1927年9月14日,邓肯围着的长围巾突然卷进汽车轮子里,飞旋的车轮当场把她勒死。时年49岁。火化后她的骨灰安葬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壁龛中,和她的孩子们在一起。
  •   刘复,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1891年5月27日生。江苏江阴人。中国现代诗人、语言学家。

      1912年到上海,先后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次年参与发布《北大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1920年并以《奉答王敬轩书》与钱玄同演双簧信,申明文学革命的意义。1920年先后到英、法等国留学,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辅仁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后,专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教授,主管研究院文史部事。1934年7月14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汇集的民歌集)、《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语言学著作《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比较请音学概论》等。
  •   科克罗夫特,1897年5月27日生于英格兰托德莫登。1914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数学,但第二年即参军入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进入大都会维克斯工程公司当学徒。该公司将他送到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稍后进入剑桥大学,毕业于数学系,并成为卡文迪什实验室的欧内斯特·卢瑟福小组的成员。

      不久,科克罗夫特开始对设计一台加速质子的装置发生了兴趣,他与沃尔顿一起建造了一台高压装置。他们利用这一装置加速质子来轰击锂原子核,并于1932年第一次以人工方式实现了原子核分裂。

      因为这一工作,科克罗夫特和沃尔顿分享了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克罗夫特在雷达研制工作中起过主导作用。

      1940年他访问美国,磋商有关军事、科学和技术情报的交流。

      1944年,他成为英国一加拿大原子能委员会的领导人。

      1946年他回到英国,成了在哈威尔新建的原子能研究机构的主任,1959年他担任剑桥丘吉尔学院院长,这是一所专门研究科学和技术的新学院。1948年,科克罗夫特受封为爵士。1967年他殁于英国剑桥。
  •   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后,由于需要赔付巨额赔款,洋务企业出现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由盛宣怀发起,1897年5月27日,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外滩6号成立,实收资本金250万两,100万两来自盛宣怀主管的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78万两来自李鸿章等官员投资,其余为商股。1898年该行发行纸币,1912年以后停止使用。1919年,傅筱庵出任华经理,控制该行实权。1934年,该行实收资本350万元,在上海各大银行中排名第15位。同年在江西路福州路口花费210万元建造17层营业大楼。1935年,在白银风潮中面临危机,被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控制,成为“小四行”之一,杜月笙出任董事长。1949年,新政府接管,1952年公私合营。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逝世于上海),字杏荪、幼勖,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交通大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此外他有很多号如次沂、补楼等。
  •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5月27日,近代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开始形成高潮。

      义和团源自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义和拳、梅花拳、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无统一组织,各设坛口或拳厂,用练拳习武等方式团聚群众。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其它劳动群众以及无业游民。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争相掠夺中国路矿等利权,并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0月,义和拳首领赵三多树“助清灭洋”旗帜,在山东冠县率众起义,攻打教堂。之后,山东各地拳会及大刀会纷纷展开反教会侵略的斗争。次年下半年,义和拳等组织改称义和团,逐步扩展到华北、东北各剩1900年5月27日,直隶义和团进占涿州城,开始由乡村向城市发展。北京、天津迅速成为运动的中心。

      列强以清政府镇压不力,直接出兵干涉,于6月间组成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奋勇抗击,先后在廊坊和天津紫竹林、老龙头火车站等地同侵略军激战。21日慈禧太后下令对各国“宣战”时,北京义和团被利用围攻使馆区。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天津、北京相继失陷。慈禧太后仓皇西逃,途中发布对义和团“从严剿办”的命令。在中外反动势力残酷镇压下,义和团运动终遭失败。

      1901年清政府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义和团余部改“扶清灭洋”口号为“扫清灭洋”,继续斗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   1903年5月27日,上海《苏报》发表章炳麟《革命军序》一文,介绍邹容所著《革命军》一书。《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刊行,7章,2万多字。作者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反对外国侵略,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由于思想激进,气势磅礴,故造成极大震动。刊行后,辗转翻印,销数逾100万册,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促进作用。
  •     复旦大学座落在中国上海市,由原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在2000年合并而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重点大学。辖邯郸校区、枫林校区、江湾校区、张江校区。邯郸校区位于杨浦区邯郸路220号,近五角场,整个校区共分为南区、北区、东区和本部四个部分。枫林校区为原上海医科大学,近徐家汇。张江校区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南端。江湾校区(在建)近新江湾城。

      1905年3月7日,上海震旦公学140余名学生全体退学,反对法人干预教育,“废英文,重法文,教育各权皆掌之西教习”。震旦公学校董、近代教育家马相伯支持学生的正义行为,宣布出资创办复旦公学,“复旦”两字由学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1905年5月27日,私立复旦公学成立。

      复旦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全校拥有人文学院、新闻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7个学院。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专业调整,学校现设有34个系,48个本科专业,100个硕士学位点,50个博士学位点,并设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工商管理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0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6个学科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文、历史、哲学、经济等8个本科专业被定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学校还设有36个研究所、46个跨系科多学科的研究中心及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复旦大学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校训,以“文明、健康、团结、奋发”为校风,以“刻苦、严谨、求实、创新”为学风,素有“江南第一学府”及“学在复旦”之声誉。复旦大学学生继承了优良的传统,学习刻苦,思想活跃。

      复旦大学已建立校董会。在历史上,包括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内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曾出任“复旦校董”。
  • 黄冈起义失败
    全文 
      1907年5月27日,潮州黄冈反清起义军受官兵两面夹攻,力战不敌,于5月27日解散队伍。首领陈涌波、余丑等200余人由水路退往香港。1906年6月,革命党人、潮州富商许雪秋受孙中山指示,在广东潮州一带联络反清志士,筹划起义。后孙中山又嘱其候惠、钦、廉3州一同动作,许于是逗留香港等候时机。在这期间,黄冈起义的准备工作引起官兵警觉,官兵准备搜查起义骨干余通开的杂货店。陈涌波、余丑等人决定先发制人,于5月22日晚集众千余人起事,与官兵激战一夜,占领黄冈。23日,义军成立军政府,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名义宣布同盟会的革命宗旨。义军队伍一度增至5000余人。许雪秋接报后急派助手到黄冈,但清廷大批援军亦已赶到。义军失败后,官兵得义军遗落的名册,大肆捕杀党人。
  •     海因里希赫尔曼罗伯特科赫(德语: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1843年12月11日1910年5月27日),德国医师兼微生物学家,因发现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而出名,发展出一套用以判断疾病病原体的依据科赫法则。对于结核病的研究使科赫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视为细菌学之父。
        科赫出生在德国小城克劳斯塔尔,父亲为矿业官员,在格丁根大学师事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雅各布亨勒习医,于1866年毕业,随后参与普法战争,又在沃尔什滕小镇担任区域医疗官。就在卡西米尔达韦纳发表炭疽病在牛与牛之间可直接传染的现象之后,科赫更加仔细地研究这个疾病,发明了纯化血液样本中的成分,在培养基上处理,他发现由于病原体无法长时间在宿主体外存活,因此炭疽病原会形成一种抵抗力强的内孢子。这些存于土壤中的内孢子,就是造成过去无法解释之炭疽大流行的罪魁祸首,科赫终于在1876年发表他的发现,4年后接受奖励,并因此获得一份在柏林的帝国健康署工作,1881年,便开始提倡并宣导外科手术工具应该以高热消毒的措施。这一发现在历史上同时也纪录了人类首次发现微生物能够致病的事实,这只细菌今日称为炭疽杆菌。他在柏林又再次向科学界证明了他在沃尔什滕时使用的染色和纯化技术、细菌培养介质(包括由其妻子协助研发的琼脂培养基),以及培养皿(德文:Petrischale,纪念其助手Julius Richard Petri)这些技术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生物研究。之后于1882年3月24日更借此资源找出结合病的病原结核杆菌,为十九世纪七大死因找到元凶,也因此科赫所累积的成就能与路易巴斯德相提并论。
        1905年因其对结核病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对后世影响更深远的却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称为科赫法则,帮助许多疾病研究确认病原体。经过这两大成就之后,科赫的研究品质便再无起色,不过旗下门生却陆续发现白喉、伤寒、肺炎、淋病、脑炎、疯病、淋巴鼠疫、破伤风和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
        1910年5月27日因心肌梗塞死于德国巴登-巴登,享年66岁。
        海因里希赫尔曼罗伯特科赫奖章即是为了这位微生物学家而设,纪念他对全世界医疗研究开创性的发现,第一位非德籍的受奖者是英国苏格兰地区格拉斯哥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任教的Bill Hutchison教授。
  •   5月27日,张作霖侥幸躲过了日本刺客刺杀,安然无恙。去年袁世凯称帝后,日本支持东北“宗社党”的一派对积极参与袁称帝活动的张作霖十分不满,决定用暗杀手段除掉他,使东北成为“宗社党”的天下。本月中旬,日本土井少将在奉天召集日方军职人员,密商暗杀张作霖的计划,决定由伊达顺之助、三村预备少尉等组成的“满蒙决死队”执行杀张任务。

      5月27日,日本关东都督中村雄次郎赴奉天“访问”,张作霖率其部下汤玉麟等乘马车去车站迎接。在归途经过小西边门里时,日本刺客三村丰等从窗口投出炸弹,但只炸伤了汤玉麟和一些随从卫士。张作霖见此便舍车驰马,并与骑兵卫士互换上衣,奔向军署。在张经过奉天图书馆时,日本刺客又向他投出炸弹,但未中,刺客被炸死。事后张作霖对事件佯装不知,未予追究。
  •   1919年5月27日,美国海军NC·4型水上飞机今天抵达里斯本,完成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空中飞行。NC·4型从纽约州罗卡威起飞,飞行了将近44小时,总航程达3150海里。NC·4在旅程第一阶段被迫降落在马萨诸赛州查塔姆,作了一次意外的停留。经修理后,它继续飞往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接着飞往纽芬兰。

      横渡大西洋的实际飞行是分3个阶段进行的:5月10日至17日,从纽芬兰的特雷帕赛海湾(Tlepassay Bay)飞往亚速尔群岛,航程1200海里;5月20日,从亚速尔群岛一端飞往另一端,进行150英里的短距离飞行;最后飞行800英里抵达里斯本。在纽芬兰和里斯本之间设置了一条海军驱逐舰的警戒线,以便密切注视NC·4的飞行动向,必要时提供帮助。

      这架水上飞机到达里斯本时受到沿岸站成一排排的群众的热烈欢迎及港口船只长达5分钟的鸣笛致意。由海军少校AC·里德驾驶的NC·4即将飞往英国的普利茅斯,该地正计划热烈接待。与此同时,一艘英国R·34号飞艇准备进行一次横渡大西洋的直达飞行。
  •     金门大桥(英语:Golden Gate Bridge)是美国旧金山市的标志性建筑。它跨越联接旧金山湾和太平洋的金门海峡,南连旧金山的北端,北通加州马林县,位于北纬37°49′,西经122°29′。金门大桥桥墩跨距1280.2米,是世界上第一座跨距千米以上的悬索桥,宽27.5米,双向6车道,桥身呈褐红色,金门大桥拥有世界第四高的桥塔,高达227.4米,全桥总长2,737.4米。

        金门大桥的最初的构想来源于桥梁工程师约瑟夫.斯特劳斯。斯特劳斯在此前设计了400多座内陆的小型桥梁。他花费了10多年来游说北加州的居民。这座桥的其他主要设计者包括决定其艺术造型和颜色的艾尔文.莫罗和合作进行复杂的数学推算的工程师查尔斯.埃里斯和桥梁设计师里昂.莫伊塞弗。

        1933年1月5日大桥开始施工。旧金山地区的选民们以自己的住宅、农场、和公司为抵押发行了最初的3500万美元的工程债券。在1977年最后一笔债券被付清,其中3500万美元的本金和3900万美元的利息全被来自过桥费的收入。斯特劳斯在南桥墩浇筑混凝土之前放入了一块取自他的母校俄亥俄州辛辛纳提大学的砖头。大桥在1937年4月完工,同年5月27日对行人开放。第二天,随着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按下一个电钮,该大桥对汽车开放。

        该桥施工时的一项独特的设计是桥下有一个安全网。施工中有11个人摔死,而19人则因安全网而获救。这19个人成了一个“去地狱的半路俱乐部”的荣誉会员。

        金门大桥的两个桥墩在1964年之前拥有世界上悬索桥中最长的跨度。这两个桥墩直到不久之前还是世界上最高的悬索桥桥墩。1957年之前它还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

        金门大桥桥身褐红色,因为建筑师艾尔文.莫罗认为褐红色既和周边环境协调,又可使大桥在金门海峡常见的大雾中醒目。由于这座大桥新颖的结构和超凡脱俗的外观,它被国际桥梁工程界广泛地认为是美的典范,被美国建筑工程师协会评为现代的世界奇迹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上镜的大桥之一。

        金门大桥维护工作中,给桥身不断涂刷油漆是其中一项内容,有趣的是,拥有38位员工的油漆队,完全涂刷一遍需要365天,所以涂刷工作一年到头在持续进行中。

        金门大桥的维护工作还包括不断的加固工作,在1989年底发生Loma Prieta大地震后,当局聘请专家对金门大桥的脆弱性进行了详细评估,并制定了加固计划,分三期工程实施,预计2006年中将完成第二期加固工程。

        金门大桥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自杀场所。当金门大桥上自杀的人数在1993年达到1000人之后便不再有正式统计。估计现在已达1300多人。在过去的5年里,平均每两个星期就有一个人从大桥上跳下投海。从67米高的桥面上跳下4秒后,自杀者会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冲入海面。截至2003年为止,有26个自杀未遂者。2005年3月11日金门大桥管理会决定投资两百万美元研究安装护栏的可行性。
  •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战舰。3天前击沉胡德号的40000吨级俾斯麦号已被击沉。同仇敌忾的皇家海军向其追踪的目标——德国军舰“俾斯麦”号开炮。敌舰在英军的复仇的目光中,沉入大西洋底。皇家海军报了3天前的一箭之仇。3天前,俾斯麦号击毁了英国舰队的骄做,“胡德”号战舰,在这次海战中据信有1300人丧生。

      这两艘巨型兵舰,最初是在位于冰岛和挪威之间的北大西洋海域相遇的。“胡德”号的弹药库遭到致命的一击。在“追上敌人,消灭敌人”的誓言鼓动下,皇家海军追击德舰队750英里,终于将其击沉。在这场无情的大炮轰击中,据说俾斯麦号舰上1000多士兵大部分死于非命。这是战时纳粹海军最惨重的一次挫败。

        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俾斯麦级舰体采用平甲板船型,受穿越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于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决定采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理论射速很高,达到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但其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装甲防护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关键部位的装甲略显单薄。 同级舰两艘:俾斯麦号(Bismarck)、提尔皮茨号(Tirpitz, 亦译作“铁必制”)。俾斯麦号1936年7月开始建造,提尔比兹号1936年11月开始建造。

        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麦号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线。英国海军调遣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拦截。战斗仅仅进行了不到10分钟,俾斯麦号的穿甲弹引发了胡德号的后部主炮弹舱发生了大爆炸,胡德号舰体迅速断裂沉没。俾斯麦号还击伤了威尔士亲王号,自身也中弹负伤导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国随后调遣皇家海军的近一半舰只前来围击。5月27日,俾斯麦号被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舰载鱼雷机打坏船舵,无法操舵。次日赶到的英国舰队群起围攻,战斗中亲自坐镇指挥俾斯麦号的德国海军上将卢金斯也随之丧命。该舰的上层结构几乎全被摧毁,但船体仍大致完好,英国巡洋舰向俾斯麦号发射了鱼雷,在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为避免该舰遭英军掳获,舰长最后下令其自沉于距法国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二号舰提尔皮茨号建成后自从1942年就一直隐藏在挪威的峡湾中,吸引了盟国大量的海军兵力,英国海空军动用重型轰炸机、袖珍潜艇、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多次发动袭击都未能将其击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使用重型轰炸机携带五千五百公斤的“高脚柜”重型炸弹炸沉。

        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1898年)命名,人称“铁血宰相”。 
  •   1942年5月27日,日军少将旅团长上坂胜率领日军500余人包围了河北定县南北疃村。

        他们从汉奸手里获得了地道图纸,进村后,按照图纸找到几处洞口,即将高浓度窒息性毒气和茅柴点燃后投放到洞里,用棉被盖住洞口,使毒气向洞内各处散布。毒烟从各个洞口向外溢出,又有多处秘密洞口被日军发现。于是日军又在新发现的洞口继续放毒。地道内共有避难百姓八九百人,一批批在痛苦的挣扎中窒息而死。身体较壮的人从洞中冲出后,即被守在洞口的日军杀死。

        日军在南北疃村共毒杀、枪杀、砍杀无辜百姓800余人。
  • 陈独秀病逝
    全文 
      1942年5月27日,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创始人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

        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笔名顽石等。1879年生,安徽怀宁人。少时读私塾,1896年中秀才,后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1901年因从事反清活动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1903年被日本政府遣返回国,1907年再赴日本。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袁“二次革命”,被捕入狱。1915年创办《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后,陈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发起和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主要创建人之一,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任中央局书记,主持党中央工作。在中共二大至五大期间,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大革命时他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实现中国的民主革命。大革命后期,他主张中共放弃武装,服从国民党领导,结果大批共产党人惨遭屠杀。

        192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对前途更加悲观失望,变为取消主义者,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并在上海成立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1932年10月,陈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刑后囚居南京。1937年8月被释放出狱,国民党以高官厚禄拉拢他,陈严辞拒绝。陈独秀主动找中共党组织,向叶剑英要求去延安工作,被中共拒绝,只好移居武汉、重庆,最后移住江津。

        陈病逝前生活极为艰辛,靠朋友帮助勉强为生。陈死后的丧葬费都是旧日北京大学友人捐赠。
  •   1940年6月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投降,前国防和陆军部长戴高乐在伦敦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号召人民为维护法国的自由独立而战,从而开创了“自由法国”运动。

        戴高乐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在法国的殖民地叙利亚、黎巴嫩以及非洲的喀麦垄刚果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自由法国”的军队参加了在北非的战斗,其飞行员还参加保卫英伦的空战。“自由法国”运动成为海外抗战的一面旗帜。

        与此同时,在国内各种抵抗组织纷纷出现,进行着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斗争。法国共产党于1941年在国内组织了“自由射手”游击队,还发起成立“全国军事委员会”。为了使海内外的抵抗运动联合起来,戴高乐派代表返回国内。1942年,社会党表示支持戴高乐。1943年1月,法国共产党代表前往伦敦与戴高乐建立联系;4月,激进社会党也表示支持戴高乐。

        1943年5月27日,法国共产党、社会党、激进社会党等6个政党、8个抵抗组织在国内共同组建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由戴高乐派往国内的代表让·穆兰担任首届主席。1944年3月,国内各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联合为统一的内地军。1944年盟军登陆后内地军达50万人。国内的抵抗运动积极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为打败德国,解放法国国土作出了贡献。
  •   在1950年9月召开的美英法3国外长会议上,美国务卿艾奇逊提出应尽快建立一支有联邦德国军队作为骨干的欧洲军。法国对重新武装西德疑虑甚多,要求对此有适当限制。经谈判决定联邦德国经由参加欧洲防务集团的方式加入北约,欧洲防务集团对联邦德国武装问题做一定限制。

        1952年5月27日,法、西德、比、荷、意、卢6国外长在巴黎签署《欧洲防务集团条约》,又称《欧洲军条约》。条约序言宣称把缔约国各有关兵种一定数量的部队统一在一个“超国家”的防务集团之内。条约规定欧洲防务集团与北约的关系。防务集团的所属部队,隶属于北约最高统帅部,规定3年内建立欧洲防务集团部队55个师,其中40个为常备师,15个为后备师。条约签约时,美英对法国安全做了保证,但英国没有正式参加防务集团。

        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出现缓和,法国国内主张否决欧洲防务集团的力量扩大。国民议会于1954年8月拒绝批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致使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能生效。
  •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年生于北方邦安拉阿巴德的婆罗门贵族家庭。国大党元老、印度名律师蒙蒂拉尔·尼赫鲁的儿子。16岁赴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1912年回国后进入政界。1918年起任国大党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投身于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和不合作运动。1921年第一次被英殖民当局逮捕入狱。在为争取印度独立的27年间,9次被捕,在监狱中度过10年。1929年、1936年、1937年和1946年任国大党全国委员会总书记。1929年、1936年、1937年、1946年和1951-1954年任国大党主席。1939年任全印度邦会议主席和全国计划委员会主席。1946年任临时政府副主席,兼任外交部长和联邦关系部长。此后历任立宪议会议员、临时国会议员、人民院议员。1947年8月印度独立后,任总理兼外长、原子能部长等职,并一直担任总理职务到逝世为止。1949年底率先承认新中国,并和周恩来总理一起提出国际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倡导者之一。1939年曾访问中国,1954年再次访华。1964年5月27日逝世。
  •   潘多,西藏昌都德格县人,1938年生,藏族,中国女子登山运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参加中国登山队,同年登上慕士塔格山(7546米)。1961年登上公格尔九别峰(7595米)。两次创造了女子登山世界纪录。

        1975年5月27日同其他8名男队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1个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中国国家体委为她记特等功,并3次授予她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   1983年5月27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18名登上学术之巅的学子荣膺“金冕王冠”。

        博士建制最早是从欧洲中世纪开始的。意大利波伦那大学首创了博士学位。

        中国博士建制步履维艰。为培养“通儒”(博士或硕士),晚清政府钦定章程,颁布律令,今年“大学院”,明年“通儒院”,但只是“议定”,不是夭折,便是昙花一现。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才公布《学位授予法》,形成研究生教育体系,然而直到14年后的1949年,授予博士学位仍是纸上谈兵。解放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首先于50年代初培养出了于敏、周光召等具有博士水平的研究生。当我国研究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时,又逢“文化大革命”,这一初创事业被迫中断了12年。这期间,许多学子远离家园,乘桴出海,用中国人的勤奋,接受西方教育的陶冶,用中国人的智慧,获得了西方博士的头衔。在中国学子中有美国博士,也有英国博士,却唯独没有中国博士。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宣布:中国也要建立学位制度。三个月后,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标志着中国学位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为实施《条例》,迅速形成祖国博士精英队伍,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审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和指导教师,在7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9个。贫穷是中国的国情。每培养一个博士,耗资几万元。因此,即使是美国,在博士建制头5年(1875~1879),也仅授予了161个博士学位。但中国在第一个5年(1983—1988)中,博士却以每年翻番的数量涌现在祖国各地。据国家教委统计:我国在1988年一年所授予的博士已达1700人,首次超过同期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博士,在祖国学位制度史上树起了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   中英两国政府于1985年5月27日在北京互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批准书》,《联合声明》自当日起宣告生效。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周南和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分别代表各自政府交换了批准书,并在互换批准书的证书上签了字。

      周南在仪式上讲话说,从现在开始,香港进入了过渡时期。目前香港的形势很好,在未来的12年中,继续保持和发展香港的稳定与繁荣的局面,确保联合声明的全面贯彻和1997年政权的顺利交接,符合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中英两国政府的共同责任所在。

      周南说,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中英两国友好合作的有力见证。我们完全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双方一定会加倍努力,将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中已经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伊文思大使说,批准书的交换表明,双方已经完成了使联合声明生效的必要的法律程序。大使说,联合声明的条款及其附件为香港在1997年以前以及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以后,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他说,英国政府将严格遵守联合声明的条款及其附件。
  •   经国家教委批准,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新的上学大学,1994年5月27日正式成立。江泽民主席为上海大学题写了校名;国务院总理李鹏为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杨尚昆、费孝通、安子介、汪道涵等写了贺词;国家教委发来了贺电。

      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是一所理、工、管、文、美、法、商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钱伟长教授出任上海大学校长。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有教职工77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博士导师19人,正副教授(研究员)1000多人;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
  •   七项世界第一、开发生产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的我国最大海上油田流花11——1油田投产庆典仪式,1996年5月27日在京举行。

        流花油田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及科麦奇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它位于香港东南190公里海域,水深300多米,石油地质储量约2亿吨,高峰年产量可达250万吨,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海上最大的中外合作油田,项目总投资6.2亿美元。

        流花油田发现于1987年,由于它地处深水和台风多发区,海况条件异常恶劣,加上原油粘稠,地层压力小等不利因素,使这个油田开发难度世界罕见。从1987年到1992年,由中国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专家组成的工程小组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和探索,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找到了独创的开发方案。据国内外专家介绍,流花油田开发建设中采用许多石油天然气工业最新开发的技术设备,代表了当前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的最高水平。特别在水下井口生产系统中,这个油田创造了七项世界第一:第一次在20口井以上大油田上全面采用水平井开发;第一次使用水下卧式采油树;第一次在水下井口生产系统中应用电潜泵技术集油等。
  •   张君秋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戏曲教育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顾问张君秋同志,因病于1997年5月27日12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张君秋自幼热爱戏曲艺术,13岁开始学习京剧青衣,不到20岁就红遍大江南北。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他从香港回到内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他,新中国的诞生使他的艺术生涯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他率先组建北京京剧三团,深入厂矿农村,参加赴朝慰问,热情为工农兵演出。1956年,他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组建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现北京京剧院),名家荟萃,好戏迭出,使京剧的繁荣达到新的高峰,为弘扬民族文化、繁荣京剧艺术作出重要贡献。

        张君秋不仅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文革”十年,尽管他的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但他对于党的信念始终不渝。粉碎“四人帮”后,他恢复了舞台生活,他在出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党组织庄重地交上一份入党申请书。1981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剧协副主席,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名誉会长。
  •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原名文藻,字宜禄,中国书法家。

        舒同出生于江西省东乡县孝冈镇,5岁即开始临习颜真卿、柳公权的碑帖,由于幼年家贫,只能用笋衣做笔,用染坊废水在芭蕉叶上习字。读了七年私塾后1921年以漂亮的书法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

        舒同一生勤于钻研书法,即使长征途中,在马背上也用手指在腿上练字,曾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书法家”。他创造了“舒体字”,他自称自己的书法是“七分半”,即采纳楷书、草书、隶书、篆书、草书、颜体、柳体各一分,何绍基书法半分,综合而成。毛泽东称他是“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何香凝评价说:“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

        1980年,舒同发起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并被推选为第一届主席,以后又担任第二届和第三届的名誉主席。

        因病于1998年5月27日上午8时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93岁。

        舒同一生不办个人展览,不出书法集,不收弟子。但他的书法作品有求必应,他在济南疗养期间,由于许多人知道去求字,包括官员、文人、农民、司机、服务员、和尚等,几乎研墨都供不及,许多人甚至自己带研好的墨去求字。